基层百姓的贴心法官——记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法院前洲人民法庭副庭长徐琳
发布时间:2010-06-07 13:11:08
打印
字号:
大 |
中 |
小
徐琳,女,1973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原任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法院前洲人民法庭副庭长。
徐琳同志热爱基层,心系民生,怀着对审判事业的崇高追求,对基层百姓的一片真情,在基层法庭一干就是15个年头。十多年来,她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敢争第一的工作激情,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构建社会和谐的强烈使命感,公正高效地开展审判工作。自2001年以来,共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2384件,解决争议标的6.5亿元,年均结案达340件,2008年1-6月份,已审结案件182件,是响誉无锡、闻名江苏的办案“女状元”;她既是“办案能手”也是“办案高手”,所承办的案件无一错案,无一超审限,无一上访投诉;她慎思明辩,释法析理,巧解千家喜怒万户忧愁,通过调解或撤诉方式解决的案件达到63%,使审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实现了完美统一,被辖区群众亲切地称呼为情系百姓冷暖、善断家长里短的“贴心法官”。
徐琳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和实际行动谱写了审判事业的崭新篇章。自2002年以来,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三次,多次被评为“全省优秀法官”,2006年12月当选为第三届江苏“十佳法官”;还获得了无锡市“十大杰出青年”、“新长征突击手”、“十佳政法女干警”、“十大女杰”、“三八红旗手标兵”、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精神文明“十佳新人新事”等荣誉称号,是无锡市和惠山区政法系统树立的先进标兵;今年1月,被省委组织部推荐确定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正式候选人, 6月被评为第五届江苏“优秀青年卫士”。《人民法院报》曾以《无锡有个好法官》为题专题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
倾心审判,做社会和谐“调音师”
1993年4月,徐琳第一天到法庭上班,父亲一再叮嘱她“要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她把这句话铭记在心。多年来,徐琳对待工作就象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作为一名女同志,她不怕基层法庭的艰苦环境,以不屈不挠的坚强毅力和甘愿缄默的奉献精神,倾心于自己所钟爱的审判事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舞台上,用自己的公心和爱心,责任心和事业心,独到而深刻地诠释着法律的尊严,尽心尽责地演绎好社会和谐“调音师”这个小角色。
前洲法庭地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辖区商户企业多,外来人口多,每年受理案件都在千件以上,法庭人手少案子多的矛盾一直十分突出。在日常工作中,徐琳总是巾帼不让须眉,勇挑工作重担,就象一只不知疲倦的陀螺,坚韧不拨地奋战在审判一线,从来没有一句怨言。7年审结2384件案件,看似平常的数字,其中凝结的心血和汗水却超乎寻常。按照每年261个工作日计算,她平均每天结案1.5件,如此高的工作效率,她是如何做到的呢?时间不会偏袒任何人,徐琳的诀窍是采取“勤、巧、快”三字工作法,把时间拉伸了、放大了。首先是“勤”字当头,坚持三个“半小时”。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为当天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中午放弃半小时休息,用于撰写法律文书或思考审理方案;下午推迟半小时下班,当天的工作决不拖到第二天,门卫老王说:徐琳每天都是法庭上走得最晚的人。日积月累,有效工作时间被无形地拉长了许多。其次是“巧”字入手,讲究工作方法。每次拿到案件,先仔细阅卷,吃透案情,对一些涉及医疗、工程、质检等专业知识的案件,主动到有关部门咨询请教,充分做好庭前准备,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外出办案,总是带上同一方向或地区的几个甚至十几个案件,以片窜案,事半功倍,既节省了大量时间,还降低了诉讼成本;第三是“快”字为本,工作环环紧扣。每个月,她都会安排一到两个星期集中开庭审案,一天开庭审理四五个案件是常事,最多的一天开了8个庭,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工作潜力,加快办案节奏,压缩审理周期。
中农新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惠山区的一家大型骨干企业,2003年,海南某公司拖欠“中农”100多万元货款,交涉了一年多也没有结果。没想到刚到前洲法庭起诉,当天就立了案,第二天徐琳就直奔海南。一下飞机,徐琳未作片刻停留,就立即赶到当地工商局、银行等部门查询被告资产情况,办理财产保全手续。被告公司听到消息后,一下来了四五个人要找法官“算帐”。徐琳毫无惧色,耐心地跟他们讲清法律规定,晓明利害关系,就地支持双方调解,直到晚上10点多钟,终于使被告公司同意立即支付欠款。第三天,“中农”公司就拿到了汇票。一起争议了一年多的经济纠纷,徐琳用了三天就把它妥善解决了,该公司市场部经理何晓江感慨地说:“徐法官办事效率就是高,我们信得过!”
常年的超负荷工作使得徐琳的身体大不如以往,加上开庭、出差,一日三餐没个准点,她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经常疼得半夜醒来,但是繁重的工作压力容不得她请假,她忍着痛,吃着药,一天天地熬过来。有一次,她连续发烧一星期,也没请一天假或放慢工作进度,一星期仍审结15件案件,直到晕倒在下班的路上。近三年来,徐琳共放弃节假日150余天,出差200余天。同事们劝她注意身体,办事“悠着点儿”,徐琳总是笑着说:我站在这个岗位上一天,就要负一天责任,让百姓安居乐业,使辖区平安和谐,这就是我的天职,也是我的追求。
心系民生,做基层百姓“贴心人”
徐琳时刻牢记“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宗旨,始终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坎上,把百姓的期盼印在脑海里,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纠纷,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婉约,以润风化雨般的方式,使当事人之间化干戈为玉帛,让老百姓真正解开心结,过上舒坦的日子。在她的帮助下,许多企业的燃眉之急得到了解决,许多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得到了维护,许多家庭重新恢复了和睦与安宁。辖区百姓都把她当成“自家人”,外地群众也慕名前来向她咨询,请她断案。徐琳的“名气”越来越大了,但要做的事也越来越多了。有人问徐琳:你每天都这样劳心费神,到底图个啥?她坦然地回答:人民群众是衣食父母,他们这么信赖我,我理应倾情付出,做他们的“贴心人”。
2005年春节前的一天,60多岁的前洲镇浮舟村胡金福老人找到徐琳。原来,老人的儿子儿媳已离婚,孙女判给男方。后来老人的儿子得了间歇性精神病,只能由老人来抚养孙女,他是来拿孙女的抚养费的。徐琳接待后发现,承办此案的法官已调离法庭,老人却连当年的法律文书都已找不着了。望着老人无助的眼神,徐琳心头一紧:“不能再让这个已经破碎的家庭再遭受任何打击”。于是,她马上驱车赶到当时的无锡县法院档案室,调取了该案的法律文书。第二天,她又赶到孩子母亲的工作单位,拿到了抚育费。老人拿到抚育费后,感动不已,握住徐琳的手连声道谢:“如果没有你,我都不知道怎样过这个年。” 徐琳却笑着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以后你就到我这里领取抚育费吧,即使我调离,我也会妥善移交的。”
2006年8月的一天,两名在堰桥某工地打工的外来人员,来到前洲法庭向徐琳哭诉讨要工资无果、生活走投无路的窘境和困难。望着两人充满求助的目光,已经忙碌了一个星期的徐琳当即就立了案。同事们看到了,都说她是活脱脱的“拼命三郎”。徐琳却说:“他们出门在外挣点钱不容易,我能看着不管吗?”第二天,徐琳就展开了艰难而繁琐的调查取证工作。通过多方协调,采取先予执行的方式,案子审理当天就得到了圆满解决,当两名外地民工拿到拖欠半年之久的工资时,高兴得抱作一团。
徐琳常说:“司法为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真诚的付出,就要实实在在为民办实事,为民解忧愁。她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她对待工作很耐心,对待群众很热心,对待成绩很虚心,她的高贵品格和高风亮节,是法院系统的一面旗帜,是法官队伍的一根标杆。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1年以来,徐琳共收到群众送来的锦旗17面,寄来的表扬信70余封,从中映射出了一名人民法官的权权亲民爱民之心。
辨法析理,做公平正义“守护神”
基层法庭受理的案件,大多事情较小,标的不大,看似鸡毛蒜皮的琐事,但却牵涉着群众的利益取舍,事关社会的安定和谐,一旦处理不慎,极易激化矛盾,进而影响辖区稳定。徐琳每年都要碰到数十起案情交错复杂、当事人情绪对立的棘手案件,往往有的扬言要报复、杀人,有的意欲绝食、上访。面对激烈的矛盾和争执,徐琳迎难而上,精调慎判,力求取得最佳审判效果,使公平与正义体现在诉讼过程中,反映在裁判文书里,用手中的法槌,敲响正义之声,奏出和谐之音。
2003年,她审理的余才芳诉余勇德、余建兴人身损害赔偿一案,被告余勇德因厂房漏雨,请本村泥瓦匠余建兴帮忙截漏,同村村民余才芳受余建兴之邀一同前往,结果发生意外,余才芳从屋顶摔下,造成十级伤残。在赔偿金额和责任分担上,三方当事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原来一直和善相处的友邻,一下都因此翻了脸,甚至准备大打出手,矛盾十分尖锐。为了化解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情绪,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徐琳没有一判了之,先后十余次深入村委和当事人家中,宣传法律法规,了解各方的思想情况。在详尽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既符合法理,又充分考虑情理的调解方案,在村委领导的密切配合下,最终三方达成和解协议,不仅使案件得到了圆满解决,而且使三个家庭又恢复了以往的友邻关系。原告余才芳满意地说:“是徐法官的细心、诚心和耐心打动了我们,说服了我们,我们从心底敬佩她”。
多年来,徐琳遇到的当事人中,有亲戚,有朋友,有同学,更多的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她从不徇私。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无论是外地人还是本地人,无论是私企老板还是普通百姓,她都一视同仁。她告诉家人:“凡是跟案子有关的熟人来找我,叫他们到办公室去,公事公办。”有一次,一名做原纸生意的浙江人把前洲一家欠款不还的印染厂告上法庭。徐琳经过详细审查,判决被告作出相应赔偿。被告私下里对徐琳说,大家隔壁乡邻,总归“胳膊肘往里拐”,你与浙江人说厂里没现钱,用货物抵债不就行了吗。徐琳严肃地说:“你厂里的财务情况我清楚,这个胳膊肘我不能拐!”最终,原告顺利拿到了欠款。事后,这名浙江人经过多方打听,在晚上找到徐琳家里,拿出2000元钱塞给她:“我能拿到拖欠已久的款子,真要好好谢谢你,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徐琳婉言谢绝,但这名浙江人执意要徐琳把钱收下。这时徐琳板起了脸:“案子谁赢谁输不是我说了算,是法律和证据说了算,如果收下你的钱,将会给法律抹黑,让天平蒙灰。” 见此情景,这名浙江人既无奈又感动,佩服得逢人就夸“无锡有个公正无私的好法官”。
徐琳爱动脑子,善于积累,根据实践经验,她总结出了一套处理疑难复杂案件的有效方法。就是坚持“四心”,做到“四惟”。以“细心”全面准确掌握每个案件的细节,以“耐心”详尽听取每个当事人倾诉,以“诚心”为当事人设身处地着想,以“爱心”诠释和维护法律的尊严。力求做到“法里法外惟求服人,强者弱者惟求公平,有情无情惟求公正,大案小案惟求完美”。她通过深刻领悟和积极运用“调解”这一东方经验,倾注情理法,为民解纷争,使法庭真正发挥出了缓解矛盾的“减压器”功能,化解纠纷的“润滑剂”作用。
真诚的付出,赢得了百姓的良好口碑;执着的追求,创造了卓著的工作业绩。徐琳以自己的青春与热情,弹奏着动听的和谐旋律。她也有许多未偿的心愿:能有更多的机会和家人一起吃饭、旅游,这是她工作之余最大的享受;能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上半天书,轻松轻松……但只要一看到当事人焦急的神态或无助的眼神,一听到受害者悲切的诉说,她又会将这些心愿抛诸脑后。她说:“用我所学,为群众伸张正义,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尽我所能,为党旗再添一抹红,是我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