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锡山法院围绕全区“转型促进年”活动主题,着眼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赶超发展过程中最需、最急、最忧之处,发挥司法职能,创新服务举措,依法保护和激励创业创新的司法环境。今年1至10月,共审结各类案件5773件,解决诉讼争议标的额8.52亿元。承揽、建设工程、企业破产等涉企债务案件同比下降11.43%。
一、用好两大平台,抓牢服务重心
一是用好上层对话平台。借助区委常委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专项情况通报会等载体,第一时间掌握全区经济社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最新动态,包括矛盾纠纷凸显的主要领域、重点重大项目推进中涉及的问题、产业倍增计划实施进程中关于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配套司法需求、专业园区建设中遭遇的制约瓶颈以及党委政府关注的宏观司法信息等。同时,针对司法实践中发现的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类化问题,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党委政府汇报,并从法院层面提出预警应对措施。今年以来,该院就涉拆迁行政纠纷情况向区委专题报告,就明特化纤公司破产重整向党委政府提供法律意见。一把手院长还亲自参与辖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涉地涉建矛盾的化解,为辖区发展积极谋划,消除障碍。
二是用好基层沟通平台。以四个派出法庭为端口,与所辖四镇五街道、经济开发区、高铁商务区,以及45家企业建立联络共建制度。围绕当前各乡镇、街道在“赶超发展”背景下,园区建设、项目引进、工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商务服务、物流、房产、消费及劳动争议等问题,分商事、民事等条线,组织法官80余人次提供法律指导,解决影响基层发展的制约性问题。同时,以法官挂联乡镇、司法协理机制及政法综治例会等机制为依托,悉心梳理基层多发易发的矛盾类型,逐步构建起以法院、司法局为协调中心,以人民调解员为工作主体的诉前矛盾化解平台,与基层共同应对转型发展中的诸多社会矛盾。今年1-10月,依托人民调解组织共在诉前化解纠纷454件,调解后的自动履行率为95%。
二、导入三项机制,拓展服务路径
一是建立重点项目提前介入工作机制。高度关注全区重点项目建设并适时展开调研,积极指导重点项目企业在法律框架内开展经济活动,从法律视角提供风险评估和法律咨询意见;对涉及重大投资项目案件、重点企业为直接被告的案件、涉企业的群体性纠纷案件,以及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在建项目和纠纷,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完善法律风险防控,制定工作预案,努力实现各方利益的衡平与最大化。
二是完善重大矛盾纠纷指导前置机制。结合辖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将法律指导前置的层面拉高,在保持与基层党委政府及司法所、派出所、调解中心等基层部门组织协调互动的同时,加强与区规划、建设、国土、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对涉拆、涉建、涉弱等影响全局发展的矛盾纠纷列为法律指导前置的第一抓手,成功协调“无锡昆达制球公司破产清算”案,“回民阻碍拆迁”、“83名职工讨要工资”等事件,为政府依法处置突发事件、群众正确维权提供了法律支持。
三是完善法院定向联系企业机制。扎实开展“千名法官服务工程”,在坚持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常规方式的基础上,悉心梳理涉及产业转型的企业信息。特别是对于污染较重的印染化工企业,小规模电动车企业,生产成本高、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企业及其它涉及关、停、并、转的企业,及时跟进企业转型的进展,对企业转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难点,提供全程的法律咨询和指导,必要时对企业人员进行专题法律培训。今年以来,针对辖区部分小型电动车企业转型为零配件企业、印染企业转型为高科技企业等需求,民二庭和各法庭先后多次前往提供法律层面的指导,为企业成功转型提供有效的司法助力。
三、实现三个对接,打造服务品牌
一是与制度保障对接。出台《服务全区“转型促进年”活动的十条意见》,从细微处着眼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主要层面和目标,提出了完善司法服务机制、延伸司法服务链条的系列工作措施,并从先期调研、妥处纠纷、便民诉讼、司法宣传等方面进行强化和完善,实现了服务方式点与面、刚与柔、内与外的有机结合。
二是与经济杠杆部门对接。不定期与各街镇、开发区、商务区及行政机关进行座谈沟通,针对拆迁、环保、城管、工商等机关部门在处理纠纷过程中的一些习惯做法和问题,统一执法尺度,并形成指导性工作意见。加强行政争议的诉前协调,建立以“上下级、部门间”多渠道联动为依托的“群诉群访信息通报”制度,妥善化解政府、行政机关在转型过程中产生的行政争议,成功处理锡张高速、鹅湖古镇等区级重点工程建设中的群体性纠纷,涉拆迁纠纷的诉前协调成功率达69%。
三是与延伸服务对接。建立企业停产、企业主撤资案件的应急审理机制,完善群体性纠纷的预警机制,聚合政府、司法力量,共同防止因企业变故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实行信访工作责任制,对可能发生的群访案件,提前制定工作预案,通过实行领导包案、落实专班等制度,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用好用活工作建议和司法建议,先后就“大拆迁背景下的离婚问题、涉宅基地纠纷问题及物流、物业行业的规范问题”等进行调研并提出防治对策,为政府决策和行业规范提供了有效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