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字:
  • 栏 目:
  • 高级搜索
您是第位访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书刊 > 目录
“三大难题”考验城乡统筹
分享到:
作者:宋振远 邓华宁 林艳兴  发布时间:2010-12-27 12:49:55 打印 字号: | |

  

  “被上楼”、“被城镇化”、“城里人下乡、农民工回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旗下,2010年各地城镇化明显加快,新农村建设令人欣喜。但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违背政策要求、侵犯农民权益的现象,亟待关注。

  “被上楼”:新居建设不能“替民做主”

  近年来“被某某”成为网络热词,继“被就业”、“被增长”之后,2010年又出现了“被上楼”。记者采访发现,“被上楼”特指少数县市在农村盲目推行“楼房化”,一些农民自嘲“扛着锄头上五楼,阳台上面把猪养”。

    客观地看,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引导农民“上楼”,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被上楼”现象违背了农民意愿和发展条件,应引起重视。

    在山东齐河县王石村,600多人被要求拆迁老屋住楼房。村民刘运虎说,住上楼房后什么都要钱,水、电、气和取暖,一年要花几千元,还有上千元物业费。“如果住平房,经济条件差就用蜂窝煤和地下水,能省很多钱。”

    在苏北一个新落成的农村楼房社区,养鸡专业户刘某说:“表面上我变成了社区居民,但还是要靠养鸡生活。村民变市民是好事,但不能搞大跃进,农民经不起折腾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谢扬说,农民“被上楼”现象出现,折射出一些地方“借地生财”的发展观和扭曲的政绩观。

    近年来,一些地方借新农村建设之机,误读和利用国家出台的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大拆农村宅基地,大建楼房化新居,把节余的农村宅基地作为建设用地指标高价“倒卖”到城市,从而造成农民“被上楼”现象,增加了农民生活成本,损害了农民土地权益。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2004年国家出台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初衷,主要是通过土地占补平衡确保我国耕地保护“红线”,同时考虑调剂解决地方发展所需的部分建设用地指标。但因为一些地方过于依赖“土地财政”,这项试点政策很快被突破,一些地方已由“试点”变成“推广”,必须认真纠正。

    11月1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规范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会议在肯定这项政策促进统筹城乡发展作用的同时,严厉批评了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的做法。

    有关专家指出,解决农民“被上楼”问题,一要严格规范农村土地政策,二要规范农村新居建设,防止急躁冒进。但最关键的一条是,必须尊重农民意愿,防止“替民做主”。

   “被城镇化”:尽快给农民工“同城待遇”

   “被城镇化”是对部分进城农民工生存和发展现状的形象描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陈锡文表示,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却始终没有被就业所在地的城市真正接纳。在统计数据上,每年外出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已经“被城镇化”了,但他们的社会身份还是农民,他们因此面临许多具体困难,城市管理也因此存在许多问题。

    近几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解决2亿农民工的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突出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应当看到,农民工还远没有获得“同城待遇”,一些城市利用户籍等门槛,只愿留下农民工创造的社会价值,不想承担“农民变市民”的社会责任。

  “城市不能只需要农民工为GDP增长作贡献,而不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服务和保障。”陈锡文说,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角度看,目前的城市管理体制必须改革。

  从“被上楼”到“被城镇化”,一些地方走的仍是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城市发展的老路。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陆学艺说,这种理念和做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违背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政策取向。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镇化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注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让更多农民就地转移就业,二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人们期盼,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一些城市应少做“画地为牢”的事情,多干拆除二元结构篱笆的好事,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在就业、培训、住房、社保、子女就学等方面,尽快给农民工落实“同城待遇”。

  “城里人下乡、农民工回流”:城乡呼唤“良性互动”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发展效应,吸引了城里人目光。在一些地方,公职人员、大学生、城镇职工“非转农”现象越来越多,令人关注。

  2010年上半年,浙江义乌市多个部门调查显示,近年来有94名公务员把户口迁入农村,这次调查还让更多户口始终在农村、一直拥有“双重身份”的公务员浮出水面。

  一纸农村户口为何有如此吸引力?调查发现,一些城郊型村庄,最具价值的当属房屋改建一项,再就是参与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第三项是集体经济组织分红,还有旧村改造补偿等利益。

  除了一些公职人员急于“非转农”分利外,大学生要求回农村落户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也有所增加。

  在北京工作的南京郊县青年杜刚告诉记者,自己属于“北漂族”,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奋斗多年,却发现生活成本不断上升,现在想放弃城市户口,重返农村。

  “如果户口不能迁回农村老家,损失可大了。”杜刚说,南京城郊土地价值和房价都在上涨,村民现在有土地股金、养老金、村办企业红利等收入,农地出租的价格也逐年在涨。“粗略算一下,当村民比在北京打工收入高。”

  记者调查发现,对一些地方从“农转非”到“非转农”的变化,应客观看待,不能一概否定。由于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些地方开始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向农村“回流”。

  江苏涟水县曾是农民工输出大县。该县黄锅甄村支部书记朱中华说,近年来当地政府鼓励打工者返乡创业,村里很快冒出12家企业,打工村民有420多人,平均月工资上千元。

  村民黄吕军长期在大城市承包建设工程,他说:“今年春节过后我就留下了,因为农村有很多土建工程可以做,比如修建厂房、道路拓宽。能在当地就业谁愿离开家乡?”

  因为农民工“回流”,使一些城市出现了局部“用工荒”。记者在无锡、常州、东莞等城市劳动力市场看到,许多企业的用工态度出现积极变化,大都将农民工薪酬提高二三成,并在招聘广告上列出一些劳动保障。

  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名誉会长包永江说,城里人“下乡”、农民工“回流”,这是城镇化加速和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一个突出现象,应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积极加以规范和引导。

  包永江等专家认为,部分农民工“回流”农村,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促进用工城市提高农民工待遇,有利于促进用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应当鼓励。但一些城里人特别是公职人员“争当农民”的背后,是扭曲的利益驱动,损害的是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坚决遏制。

  (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宋振远 邓华宁 林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