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兴法院送达员张雪斌的桌上放着两本工作笔记,一本已经写满,很是破旧;一本刚用了三分之一,但边角已开始卷折。翻开笔记,里面密密麻麻写着许多人名、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等信息。字迹说不上工整,可张雪斌天天把它当个宝贝似的,揣在怀里带出带进。
“这本子可不能弄丢了,离了它工作都没法开展。”张雪斌念叨着。因为每一个名字和信息都对应着他已经或正在办理的送达案件呢。
熟悉审判工作的人都知道,送达是法庭平时的主要工作之一,送达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关系着案件能否顺利审结。送达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从寻找当事人到说服当事人确认完成送达,整个过程周折而繁琐,每一步都有可能因为多方的干扰而导致前功尽弃。
“既然干上了送达这份工作,就是再难啃的骨头也要咬牙啃下来”。凭着那股子钻劲和韧劲,张雪斌在送达岗位上已经干了十几年。为了摸清送达的线路,他把辖区内的道路地形都描画下来默默背记。如今的他可算得上是宜兴的“活地图”,城乡里每条道路每个小区,甚至哪栋楼住着曾经的当事人都在他心里记得一清二楚。
每完成一件送达任务,张雪斌都会把当事人的基本信息、家庭住址、社会关系等情况记在自己准备的笔记本上,以便以后的查询回访。经年累月,本子已经堆了厚厚的一摞,连用来装订本子的绳线也因为经常翻动而断过好几次。同事们处理案件时如果找不到当事人,首先就会想到张雪斌。翻翻他那些“老黄历”,往往能找到不少线索。碰上些“老面孔”,张雪斌不用翻本子就能报出个基本情况来;如果是“新面孔”,张雪斌就会运用他的“张氏寻人法”,通过立案时提供的具体信息,结合所在村、小区等情况,向那些他所熟悉的基层组织、当事人摸底,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送达。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案件,原告立案时就反映被告已经找不到了,需要法院公告送达。审判人员经过初步核实,确实难以寻找,于是准备公告送达。谁知后来凑巧让张雪斌看到了准备好的送达笔录,他一眼就认出了被告是三年前他曾负责送达的某个当事人。“先等一等,我打电话给曾为这个被告做过代理的律师,让他帮忙看能否联系到被告。”张雪斌边翻本子边拿起了电话。过了一分钟,律师的电话通了,又过了两三个小时,被告也联系上了,一个“死案”就这样在张雪斌手里神奇“复活”。从那时起,法庭又多了个不成文的规定,需要公告的案件一定要请张雪斌最后把关,如果连他也确认找不到当事人,再办理公告送达手续。
“十多年一直在外面跑,说不辛苦那是骗人”。问到工作的感受,张雪斌的回答很直白。可每当他顺利地把法律文书送达到当事人手上,总有种说不出的自豪感。
“为了这份自豪,我还想再做得更多更好。”对于未来,张雪斌没有想太多。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些送达笔记还将一天天伴随他踏上漫漫的送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