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人民法院始终坚持能动司法,不断完善和调整各项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使各项活动在法制轨道上运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诉调对接:“无缝化”调解网络化纷争 到江阴法院想告状的人都知道,自己的案子不用立案,就会有人民调解员或法官帮忙调解。如果顺利,自己不用掏一分钱,就能得到一份具有法律效应的调解协议书。 在校生朱某经学校安排到江阴澄西船厂实习,因其他操作员违章操作,被飞出的钢管打到头部,导致朱某嘴唇开裂,13颗牙齿脱落受伤,经医院换牙整形,共花去医疗费13余万元,船厂支付了10万医疗费。因学校和船厂就赔偿问题相互推诿,对法律一窍不通的朱某父亲来到法院咨询,诉讼服务中心的法官在了解情况后,立即电话联系校方和厂方,组织双方调解,同时建议朱某进行伤残鉴定。一个月后,鉴定为九级伤残的朱某,一次性拿到了校方和厂房共同支付的23万余元赔偿款。 这是江阴法院诉前调解的一个成功范例。为方便群众诉讼,使法院诉讼服务工作更加符合民情、体现民意、服务民生、赢得民心,江阴法院在院部设立诉讼服务诉讼服务中心的同时,在六个人民法庭相应设立了诉讼服务站及人民调解工作室,全面开展诉讼服务和诉前调解工作。据悉,仅2010年,江阴法院诉讼中心和各人民法庭诉讼服务站就调解案件947件,将矛盾纠纷化解于诉讼之外。 该院在自身建立诉调对接平台的同时,不断拓宽“对接”领域,建立“无缝化”矛盾纠纷化解网络。做好与行政调解的对接,对一些诸如房屋拆迁、土地流转等群体性重大矛盾纠纷,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联系,利用辖区社会矛盾大调解组织,尽量在诉前化解纠纷。加强与公安机关、妇联、总工会、消协、残联等机关、群众团体组织对接,对涉及交通事故、婚姻家庭、劳动争议和消费者权益、残疾人权益纠纷,采取委托调解和邀请参与调解的方式,共同化解纷争。 为提升调解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调解成功率,该院还定期为人民调解员培训,从提高法律业务水平入手,加强对基层调解组织的工作指导和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基层调解组织人员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处理纠纷的技巧和能力。 巡回审判:“专业化”与“便民化”相辉映 为更好地实现司法为民,江阴法院采取固定巡回审判点与流动巡回审判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驻点式和流动式并举,专业化与便民化相辉映,有效整合司法、行政和社会资源,探索建立了便民、高效、规范巡回法庭审判工作机制。 该院将市交警部门、总工会作为巡回法庭的日常驻点,配备巡回法庭必须物资,以便法院调查、调取相关部门的卷宗,及时进行保全、先予执行等措施,维护当事人权益,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巡回办案点,不拘泥于在日常驻点审判,采取灵活机动的速裁机制,将办公地点设在厂矿企业、社区村委、田间地头等场所。 顾某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大腿骨折,案件经交警部门责任认定后,因顾某与肇事方在赔偿数额方面相差悬殊,案件进入交通巡回审判庭审理。庭审中,细心的法官发现,与其他交通肇事案原告众多亲属到场的情况不同,顾某是独自应对庭审,而他索要赔偿的态度十分坚决,分文不肯让步。庭审后,法官根据顾某提供的地址,亲自上门做工作。原来顾某家境贫寒,事故发生前,夫妻俩正在闹离婚,事故发生后,妻子依然对其不闻不问。得知情况后,法官在调解交通肇事案的同时,又做顾某妻子的思想工作,最终不仅帮助顾某拿到了令其满意的赔偿款,还挽救了顾某的婚姻。 类似这样通过法官上门工作化解矛盾的案件不胜枚举。该院通过加强法官业务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法官办理新类型案件的业务能力和政治敏感度,提升解决纠纷的司法能力。为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办案效果,该院改变“坐堂问案”的方式,让法官下基层,让法律进村镇,选取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具有典型法制宣传教育意义、有利于扩大办案社会效果的案件,当事人因农忙、交通不便或健康状况等原因到人民法庭参加诉讼确有困难的,都采取巡回审理,受到了百姓的一致赞扬和好评。 司法服务:为预防矛盾纠纷奏响“和谐音” 江阴法院坚持立足审判与延伸服务相结合,坚持能动司法,主动作为,扎实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法官深入基层,走访村民委员会、社区、工厂、学校等单位,及时了解矛盾纠纷的新趋势新特点。通过矛盾排查,帮助基层排查化解一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纠纷,降低了社会矛盾纠纷的起诉率。 江阴某纺织企业因经营不善拖欠工人3个多月的工资,年前,老板不顾20多名工人拿不到血汗钱,突然关闭厂房逃往外地,工人在厂门口聚集,眼看一场群体性纠纷一触即发。法院在排查纠纷时得知此事后,立即与当地党委政府联系协商,最终达成由政府预付工资款,案件进入诉讼后,由政府向企业老板追偿的方案。至此,一起极易激化成群体性纠纷的案件得到妥善解决。 为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江阴法院依托设在市民中心的“青少年维权爱心港湾”开展一系列“司法为校园安全护航”活动。通过开展巡回审判进校园、进行“庭校共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主动参与校园安全防范,为校园筑起安全屏障。“爱心港湾”在校园里展览了精心准备的法制宣传展板,围绕学生安全防范等知识进行了介绍,通过对涉及学生案例的剖析和法官说法,帮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立足审判的同时,该院积极延伸审判职能,先后与江阴二中、南华职业高中等多家学校签订了“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庭校结对共建协议,帮助学校查找和分析校园安全保卫、日常管理和应急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提出整改建议。 围绕“幸福江阴”建设主题,江阴法院在走进社区、学校、工厂时,积极开展法律咨询,向群众发放《诉讼指南》等相关材料,对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校园安全等问题进行当场释疑,增强了矛盾纷争的防范性,用法律音符为“法治江阴”奏响了一曲“和谐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