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上要知足、在奉献上要知不足、在学习上要不知足。”今年87岁的离休干部承士清,得知江阴市慈善总会向社会推出“个人冠名慈善基金”后,便拿出3万元积蓄设立了“三知老人助学基金”,专门用于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自江阴市慈善总会3月份正式向社会推出“个人慈善冠名基金”以来,认捐市民人数呈爆发式增长,已有近60位市民参与认捐,认捐金额约100万元。 普通市民捐出1万元,就可获得以自己名字冠名的慈善基金,这是江阴今年推出的慈善新举措。通过这个平台,承士清拥有了自己的冠名基金,并将其用于助学项目。年底,一份关于江阴慈善总会的收支总账单也会寄送到承士清的家中。
“每一笔捐款都是老百姓真实意愿的表达。”江阴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刘瑞珍称,认捐踊跃也说明市民自觉自愿参与慈善活动。随着“人人可慈善、处处皆公益”理念渐入人心,“草根慈善”在江阴正从个体自发行为演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作为“草根慈善”的另一种形式,村级慈善基金会也在江阴悄然兴起,一批驻村企业家以“抱团行善”的方式积极反哺社会。华士镇龙河村村级慈善基金是江阴较早出现的村级慈善基金,不但成立了由企业家和村干部组成的理事会和监事会,还制定了严格的申报、救助、审核程序,确保资金合理有效使用。该基金成立3年多来,除了用来帮助遭遇困难的村民,每年还将一部分本金借出,帮助10多家中小企业发展,村级有效收入从2006年的500多万元增至1200多万元。华西五村的村级慈善基金成立后,还带动了周边几个村自发成立慈善基金,眼下基金规模达到1000万元,不仅让村里636名老人得到了关爱,50户特困家庭也得到2000元-10000元不等的资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江阴自觉设立的村级慈善基金有近10家,富有爱心的民企成为慈善捐助的一股“草根”力量。
刘瑞珍表示,行善有多种方式,捐款是慈善,贡献个人的时间、才能,为慈善事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也是慈善。自2008年底招募慈善义工以来,江阴注册慈善义工已突破万人,涌现出一批爱心志愿群体,他们在城乡开展老年教育、关爱流浪儿童、公共环保等活动,并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加入公益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