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的大量云集、被颠覆的交易模式、瞬息万变的金融形势……越来越多的法律纠纷在这个变化太快的世界上发生,新情况新问题与传统的法律审判观念时时发生着角力。如何利用好代表民意的人民陪审员,挖掘其潜在“个性”,运用其身份和技术优势,变角力为合力,成为江苏省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身处外资企业林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无锡新区法院,不断思变求新之中,走出一条独特的“高新”陪审之路。近五年来,由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的案件有2700余件,陪审率已由2006年的43.28%上升至99.26%,调撤率达到85%。有效提高了案件调判质效。不仅将民意融入审判,更善于使用高学历、有“海归”经历的陪审员,帮助法官高效解决棘手案件。
“海归”陪审员: 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辖区内拥有众多外资企业的新区法院,是无锡唯一一家拥有涉外案件审判权的基层法院。由于司法理念、语言不同等差异,涉外案件的审理存在不少额外的纷争。
今年7月,一名欲从首都机场离境的外籍当事人被“卡”在了机场,一问才知道自己已经被新区法院限制离境了。“当时很气愤,这在我们国家是侵犯人权的。”外籍当事人告诉笔者,尽管法院干警向其解释了中国的法律,但他仍感觉不满,就向大使馆投诉。于是,法官很快又接到了大使馆工作人员的质询电话,声称法院的行为侵犯了外国公民的人权,要求给个说法。一边是司法理念的南辕北辙,一边是当事人要求离境的迫切要求,尽管法官就限制离境行为的合法性作出详细法律阐述,但双方仍无法达成共识。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念头在民二庭庭长张海宏的脑海中闪过:人民陪审员中不是有海归人才嘛,让他们来做做工作!于是,还在外出差的陪审员赵丹接到了法院“求助”的电话。
赵丹,80后女孩,有着令人羡慕的经历:在名牌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出国深造,归国后在无锡新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任投资合作处副处长。外形青春靓丽,精通外经外贸知识,尤其是一口流利的英语,使她在人民陪审员队伍中成为绝对的“新新人类”。
赵丹对人民陪审员工作格外认真。她在出差途中接到电话后,了解了基本案情,详细地向法官解释了外国人的思维模式,传授了几招沟通技巧。在法官成功消除大使馆对法院的误会,当事人赶赴法院调解时,赵丹又亲自到法院担当起了翻译。调解之前,她先用英语与对方寒暄,化解了对方因被限制离境而产生的不满和抵触情绪,拉近了双方距离。然后将法官事先与之商量好的调解方案慢慢向其灌输,并一再向其表示,只有尊重中国的司法主权,才能更好地解决在中国发生的纠纷。中国的调解制度是为双方寻求最快、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与西方的效率至上观念是一致的。最终,在历经4个多小时的调解后,此案成功调结。
类似的案例,在新区法院并不鲜见。作为众多知名外资企业的扎根地,作为无锡城市创新科技发展的“特区”,每年都有一定量的涉外纠纷发生。文化差异、司法理念差异、语言沟通困难等成为这类纠纷化解的难点。合理使用海归人才帮助法院解决涉外纠纷,是该院在近年来人民陪审员选任和管理上的一个创新举措。据了解,该院陪审员中有多名陪审员具有海外学习或进修经历,且有20%以上曾经从事或目前仍从事涉外经济、外经外贸行业。
“专家型”陪审员: 让调解说理更权威
受国际金融形势影响,原材料暴涨暴跌、价格认定标准时此时彼,案件中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专业性词汇与数据,这让不少经验丰富的法官“纠结抓狂”。
在今年无锡某建设装饰公司诉某合资企业建设工程款纠纷中,双方就合同履行之后实际发生的工程款产生异议。双方各自委托审计机构制作的决算报告中,金额相差近三百万。一方不停强调原材料涨价导致费用增加,一方以先期已支付材料购买费用,不受涨价影响为由反驳,双方均态度强硬,不愿让步。
就在法官面对充满专业数据与词汇的决算书无从下手时,拥有丰富审计经验的人民陪审员雷老闲及时加入,并打破了案件审理的僵局。
雷老闲,名闲人不闲,名老人不老。38岁的他,从本科到硕士,从一名大学生到如今的业务骨干,一直以来专攻工程造价审计,十余年来练就出了一双“翻翻账本就能看出端倪”的慧眼,在业界颇受追捧。两份决算书一到他手里,不一会儿功夫,他便能指出报告中几条明显不合理的地方。在开庭审理中,老雷抓住这几条精准发问,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讲解两份决算书中在工时费、材料价格认定上存在的问题。在庭后的调解谈话中,他又结合法律劝解双方一定要客观真实地进行诉讼,并从专业角度对当事人提出的不合理的理由一一反驳,同时又向当事人提出符合市场的解决方案。
最终,这位“专家型”陪审员用他的“专业权威”征服了双方当事人,大幅减少双方争议项目,案件的审理大大提速。“真是没想到现在法院里还有这么专业的人民陪审员。”无锡某建设装饰公司负责人服气地表示,她还以为陪审员都是“陪衬”,没想到这位陪审员是个行家,问题一点就透,不仅节省了诉讼成本,还给自己今后在工程造价决算上提出了好意见。
据了解,像雷老闲这样的“专家型”陪审员,在新区法院还有很多。据了解,在今年的人民陪审员选任中,该院打破传统观念,在全区遴选符合法院实际工作需求的人才。在今年新增的11名陪审员中,本科学历达100%,硕士研究生占36.4%,大部分为财经审计、工程造价、外经外贸、劳动保障、环境保护、临床医学、土地管理等多个行业的中青年专家。尤其针对目前矛盾纠纷激烈的工伤纠纷、拆迁纠纷,该院将辖区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国土部门等行政机关的有关负责人纳入陪审员队伍,高效定纷止争。
“多层面人士带来全方位民意,合理使用形成审判合力。”该院院长叶志浩表示,由于法官的专业知识不尽全面,在以往的一些案件中只能借助于鉴定机构来判定案件事实。借助专家人民陪审员的专业知识进行审理,不仅增加诉讼期间的调解砝码,还促成了部分案件在进入鉴定程序之前达成和解。不仅缩短审限、节省成本,还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大学生村官”陪审员: 寻找法理趋同的平衡点
近年来,新类型疑难案件大量出现,案件表面上的证据确凿与深层的事实真相往往发生背离,也导致了不少案件中法律条文与人之常情发生冲突,法官如果机械办案就很容易造成当事人不服上访或是弱势一方无法维护自身权益。而不少事实真相是掩盖在日常生活背后的,因此新区法院人民陪审员选任时,关注基层组织、社区干部配比,精心挑选了既有法律知识,又了解社区情况的大学生村官。
张艳,就是其中一名。兼修行政管理与法律专业的她,已经逐渐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成长为熟悉群众工作方法、善于与群众沟通的社区干部,平时工作中处理了大量婚姻家庭纠纷,在案件陪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去年10月,原告周某来法院起诉要求确认自己与前妻签订的房屋赠与合同无效。庭前谈话中,法官发现周某智力明显有些异常,但经鉴定又不构成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且周某坚持称这份赠与合同当时确属自愿出具,并已办理公证和产权过户手续。从法律上来说,证据材料无懈可击,周某无权再要回房产。
“如果确实是自愿,赠与的时间距今又不长,为何又要到法院来要回房子呢?”参与庭审的陪审员张艳心里犯疙瘩。庭后,她又详细翻阅了周某前妻的笔录,一句“我嫁给他就是为了房子”,让张艳心里一惊,现在不少女子有拜金主义、唯房主义特点,且赠与合同与办理过户手续均在结婚后的两周内发生,这一切极有可能是前妻预谋的。
张艳迅速和法官商议之后,利用下班时间走访了周某所在居民楼的左邻右舍。起初,邻居们有些顾虑,当张艳动情地讲述了周某的遭遇,提出邻居们的证言对案件判决有着关键性作用时,邻居们终于纷纷向其说出真相,原来周某的前妻之前有过一段婚姻还育有一子,与周某结婚后不仅未履行一天夫妻义务,还堂而皇之地将其前夫和儿子接到周某房子内居住,俨然成了“甜蜜的三口之家”。甚至还将周某的房屋出租,自己收取租金,反将周某赶出家门。这个案件在法律上没有争议,但却反映出周某前期在道德上的斑斑劣迹。张艳搜集到的群众笔录对查清案件事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了解,由于新区法院辖区内大部分区域都是以往的乡镇,婚姻家庭、赡养纠纷、邻里纠纷颇多,利用社区管理人才协助法院化解矛盾纠纷,是该院在创新人民陪审员管理中的一大探索。目前,该院共有30%以上的陪审员以前或现在正从事社区事务,部分学历较高的大学生村官给处理这些传统的矛盾纠纷带来新思路。其中不单纯是说理教育,往往结合一些价值观的导向参审建议,使案件的判决不仅符合法理,也符合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