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真会鼓励人,如果从小有人能给我一点温暖,今天我也不会站在这了。”昨日上午,崇安法院少年法庭内,一名16岁的未成年被告人小力在心理咨询师开导了半小时后终于露出了笑容。开展庭前心理辅导,这是该院少年法庭做心理辅导的第一案,在我市尚属首例。
小力(化名)一出生母亲就去世,7岁时父亲入狱,小力被送至孤儿院。在9岁时小力又跟随马戏团生活,但想到自己前途渺茫,小力在11岁时就独自来到无锡,准备靠着自己的努力奋斗出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由于年龄小,小力找工作时处处碰壁,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小力开始以偷盗为生。“这小孩才16岁就已经前科累累,盗窃被拘役,再盗窃被判刑,这次在缓刑期间再次又因一点小事拿刀捅伤别人,我想仅靠单纯的判决或简单的说教,并不能解决他的根本问题。”刑庭严法官如是说道。经过一番考虑,严法官决定在这起案件中引入心理辅导机制,让心理专家与小力进行沟通,帮助他清除心中的“杂草”,引导其正确地思考问题。
“在我眼里,没有好人和坏人,你就是一孩子。”心理专家的这句话让始终不敢与其对视的小力慢慢抬起了头。“你会画画吗?”“你试着在这张白纸上画上一座房子、一棵树和一个人。”通过心理专家的循循善诱,小力吸了口气,拿起了画笔。在小力画画过程中,心理专家一边鼓励他一边与他聊天,小力表示自己不会画画,也从没有人和他这样聊过,小力说想画彩虹。“他没有完成我建议的全部内容,画画反映生命力较弱,对自己的角色认知不全,对生活的前景展望不够,但是性格中有一些积极向上的部分可以激活并正向引导。”在开庭前,心理专家将此番结果告诉了法官,希望在庭上法官能对小力多多引导。
“开庭之前,孩子一般会有两种情绪。一种是悔过情绪,另一种是抵触情绪。”承办法官认为此时,既是孩子的终点,也是孩子新的起点。通过庭前的心理指导,希望能给小力重新打开一扇窗。在案件结束后,心理专家再次给小力进行辅导,虽最后小力仍被判拘役六个月,但小力这次显得相对乐观,表示有“尽快争取出狱”的想法,有“好好活下去”的目标。咨询结束时,小力的眼神较之前有神,精神有所饱满。
近年以来,类似的未成年人故意伤害、盗窃案件时有发生,大部分犯罪的孩子因为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才走上犯罪的道路。法官认为,未成年人可塑性强,如果单靠法院的判决和说教并不能解除他们的“人生危机”,这些孩子回到社会以后,很可能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建立未成年人心理辅导机制,就是意图通过聘请专业人员与失足少年深度沟通,了解他们成长的经历,帮助失足少年分析走上犯罪的根本原因来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