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对象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法院院长 凌 芝
综治周刊:近年来,惠山法院在司法助残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凌芝:近年来,我院始终坚持以关爱、帮扶残疾人为己任,将司法助残融入审判工作大局,组建涉残纠纷专门合议庭,开辟涉残案件“快立、快审、快执”绿色通道,采取上门立案、巡回审判、案后回访等多项举措,稳妥处理涉残纠纷,切实减轻残疾当事人诉累,把司法的公正和温暖传递给残疾人;同时,我院在法院广场、立案大厅、审判法庭、基层法庭均设置了“无障碍通道”,派出“导诉员”,使涉残案件当事人来院时“办事有人引,咨询有人答,困难有人帮”,事事处处时时送上便捷贴心的司法服务。
综治周刊:成立“法律与道德关爱基地”的初衷是什么?
凌芝: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法治对道德的依赖越来越强烈。然而,现有的司法资源却难以承受压力,难以满足整个残疾群体的司法需求。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是在“立德”和“法治”这两大板块上做文章,以审判促进道德体系建设。“德法兼治,社会和谐”,基于这样的考虑,我院决定在惠山区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设立“法律与道德关爱基地”,将法律与道德融合,围绕“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着眼“增进重度残疾人幸福指数”的要求,通过与重托中心开展司法助残系列共建共创活动,为重残群体架构一个体现司法人文关怀的保护框架,努力让司法为社会积蓄道德力量,让道德为司法减压。
综治周刊:关爱基地的工作主要围绕哪些方面展开?
凌芝:首先,开设一个维权课堂和道德讲堂。通过法官给残疾人和护工讲课、巡回审判、庭审观摩等形式,以案释法,以案说德,实现“讲权力、讲义务、讲道德”三个必讲。其次,开通一条司法服务热线与关爱督导通道。通过法官与残疾人及其家人电话沟通,促使在特定日子或定期看望,实现“节日、生日、纪念日”三个必看。第三,组建一支亲情替补和心理修复法官爱心团队。设立“法官谈话与心理修复工作室”,选派法官定期上门倾听残疾人心声,形成一个残疾人和法官组合的亲情圈,实现“节日谈、生日谈、特殊日谈”三个必谈。
综治周刊:相比于以往的司法助残工作,关爱基地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凌芝:一是帮扶的对象是重度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入住重残中心的一般都是肢体伤残二级以上的残疾人,在身心方面都曾遭受重创,急需社会的关爱。基地工作就是要抓好对重度残疾人的思想引导、道德指导、心理疏导,真正打开重残人员的心扉,激励他们自强自励的精神。二是将道德教育融入普法宣传。不同于以往的普法宣传,基地工作着重结合案例宣讲《论语》、《道德经》、《周礼》等道德伦理知识,重塑重残群体的尊严与权利,重燃重残群体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为此,我院专门选任干警担任法制联络员,每周轮流到基地提供法律咨询、道德宣讲等服务,平时只要有需要,都能随叫随到。三是聘任了两名重残人员担任特邀陪审员。选择涉残、涉老、涉幼的纠纷邀请特邀陪审员参与庭审或参与调解,既可以使重残人员实现残有所学、残有所为、残有所乐,又可以借助残疾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经历和精神去教育、感染当事人,推动纠纷的解决,实现融合共赢。
http://rmfyb.chinacourt.cn/paper/html/2012-09/23/content_5137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