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字:
  • 栏 目:
  • 高级搜索
您是第位访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案件与法
黑中介瞄上90后外来务工人员,网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30余人中招
分享到:
作者:夏倩  发布时间:2014-03-25 12:43:35 打印 字号: | |

近年来,不少黑中介利用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合法身份,以直招、高薪为诱饵,在网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让急于寻找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掉入“陷阱”。

近日,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诈骗案件,5名被告人在求职者“上钩”后,分别提出补交材料费、培训费等莫须有费用,诈骗30余名受害人,共计14100元。

轻信招聘信息掉入黑中介圈套

“我的钱是问亲戚借的”、“当时看到车上有个人被打了,感觉他们不好惹”。薛某,今年22岁,去年7月2日,薛某和朋友卢某来无锡找工作。薛某听卢某说网上有一则大公司的招聘信息,岗位和薪酬都不错,两人决定去试试。次日,薛某和卢某根据网页上发布的联系方式来到一家写字楼。薛某称,当时接待他们的是一名女子,在一楼填好简历后就让其去二楼面试。“我们两是一起接受面试的,对方向我们大致介绍了下招聘公司的情况,并表示该公司本来是要招聘一批外地学生,但后来没有招满,所以要从社会上招聘一些人去顶替这些学生,但要先交50元材料费去办假资料。”薛某和卢某信以为真,在各自交钱后就拿到了公司的  录取通知书,并被通知于7月4日去体检。

体检当日,按照中介公司的要求,薛某和卢某又交了350元保证金,随后在公司的安排下,上了一辆面包车去目的地。没过一会儿,车就开到了一个偏僻的地方和另外两辆车汇合。薛某称,中途休息的时候薛某突然看到有个求职者在被几个手臂上有纹身的人殴打,当时吓的谁也不敢吱声。此时,其中手臂上有纹身的一人上车和他们提出再交250元培训费和大巴费。“我身上已经没钱了,但他们说不交钱不让我们走。”出于害怕,薛某只得向亲戚打电话,从附近的银行取了钱。“本以为能找到一个好工作,结果还白白被骗了这么多钱。”

受害人多为90后

薛某的经历并不是个案。庭审现场,被告人马某表示其和朋友在无锡合开了一家中介公司,主要是向劳务派遣公司输送求职者,从中捞钱。马某称,其先利用自己的“关系网”,在一些劳务派遣公司和“黄牛”那获取招工单位信息,随后在一些名气较大的网站以单位的名义招工,并贴出较高的薪酬吸引求职者,落款的联络方式则是他开设的中介公司。“大部分来求职的都是90后的外来务工人员,还有一小部分是应届毕业生。”马某称,其公司就是利用求职的旺季,抬高工资的手段让吸引这些急于找工作的人。

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马某、王某、侯某、杨某、董某结伙虚构并在互联网上发布大公司人事部委托招工的信息,吸引求职人员应聘,从中骗取求职者材料费、就业保证金等。法院认为,上述5名被告人诈骗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系共同犯罪。最后,法院判决5名被告人有期徒刑8个月到1年不等,各处罚金3000元。

承办法官许正平介绍说,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求职诈骗的主要平台,一方面,网络应加强对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审核,另一方面,求职者在选择中介机构时要选择有资质的正规中介,对某些中介的口头允诺及收取任何形式费用的要求,都要提高警惕,以防被骗。

来源:崇安法院
责任编辑: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