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我们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这婚是一定要离的”,面前的吴某似乎有倒不完的“苦水”。我给他倒了杯茶,坐在他对面静静听着。
去年夏天,吴某到法院起诉要求离婚。我在开庭前组织当事双方调解。调解当天,吴某和他六十多岁的父亲一起到庭,吴某的妻子李某则带了十多个亲属到庭。看到这样的架势,我意识到万一哪边情绪有所激动,双方极有可能矛盾升级,爆发冲突。于是我有意将双方亲属分别安排到其它房间等候,而将吴某和李某带到调解室调解。
调解过程中,两人对离婚并无分歧,但在子女抚养、财产分割上存在很大争议,均表示需要回去重新考虑。我在释明相关法律问题后,又强调双方应保持冷静理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在两人表示同意后,我就让两人离庭了。我正准备回办公室,突然听到调解室门口传来喧闹声,果然是吴某和李某两帮人发生了争执,我赶紧喊上法警去劝阻,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原来,两人走出调解室时,李某一时不忿,言语上刺激了吴某,吴某顿时情绪失控,欲动手打她,李某的随行亲属立马将吴某父子团团围住,讨要说法。
在了解了吴某的真实想法后,我又多次与双方沟通,就双方争议的子女抚养、财产问题从法律与情理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指导,引导双方逐步达成统一意见。经过数十个回合的沟通,吴某和李某终于达成共识,同意调解离婚。签调解协议的那天,吴某依然与老父亲一起到庭,李某也还是带着一帮亲属前来,但这次双方始终情绪稳定,最终心平气和地签了协议。
虽然这个案件多有曲折,调解难度也较大,但民事案件本就是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经常是剪不断理还乱,在我十几年的审判生涯中,每年都需要处理好几起这样棘手的案件,因此对于此案我也并未太在意。
两个月后的一天上午,我接到值班法警的电话,说吴某的父亲老吴来找我。我一愣,心想可能是履行协议过程中又出现波折了,于是一路小跑到一楼接待室。没想到老吴一看到我,就乐呵呵地对我说:“姚法官,我就是来看看你,我和儿子现在过得挺好。”我心头一热,觉得这么一句朴实的话,赛过了任何甜言蜜语,工作中的苦与累也瞬间消逝了。
法官的称呼,象征着公平正义,更蕴含着辛劳付出,但是当事人的真情使我坚信,真诚与付出,必会得到信任与回报。(作者简介:姚秋娟,滨湖区法院太湖法庭副庭长,1975年9月生,本科学历)
姚秋娟在查阅案件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