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字:
  • 栏 目:
  • 高级搜索
您是第位访客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法官手记】换位思考 赢得当事人理解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4-07-03 10:25:40 打印 字号: | |

 

      下午6点,我拿着一摞16件群体性劳动纠纷的宣判笔录和裁决书送达证走在寂静的办公楼走廊里,尽管归家心切,但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半年前,江阴某钢厂30名职工提起的群体性劳动争议纠纷全部立案,其中我被分到了16件。听闻该批劳动者在劳动仲裁委时曾有情绪过激的举动,而且案件调解无望、诉请繁复、审限骑跨“年关”,工作量早已饱和的我一度感到压力山大。但我意识到必须谨慎对待,尽量取得当事人对法院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通过查阅仲裁案卷,我初步了解了案情:该批劳动者大部分工龄5年以上,工作期间,该厂断断续续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未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2013年5月,该厂生产车间开工不足,后工人们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提出了包括确认工作年限、补缴社保、支付双倍工资、离职前2年的加班加点工资、高温津贴、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等9项诉讼请求。2013年9月劳动仲裁委裁决后,有30名劳动者不服裁决,以同样请求诉至法院。

     针对案件的特点,我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决定采用分批合并审理的开庭方式,以提高庭审效率。由于到庭人多、诉请庞杂、证据繁多,我在耐心倾听当事人陈述时,还不得不引导职工规范诉请、指导双方当事人围绕争议焦点有序举证质证。

     统计工人们加班加点工资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虽然有单位提供的手工考勤记录,但毕竟涉及四个车间包括上百人两年的记录,加之记录得杂乱无章,统计的工作量可见一斑。我向双方当事人释明了这一情况,得到了他们的理解。为缩短审理时间,双方当事人都表示愿意配合我进行统计工作,我将设计好的表格分发给双方,双方经过半月的分头统计,各自提交了汇总表格,我再组织双方一起核对,终于得出了统一的出勤时间。

     用将近一个月才结束了法庭调查工作,时间已近年末,而我手头还有十多份其他审限将到期的判决书要赶,年前结掉这批案件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个别职工出现了焦虑,于是我专门在庭审时向工人们讲述了民诉法关于审限的法律规定和法官工作量大的现状,同时承诺在法定的6个月内结案,我开诚布公的解释又一次取得了工人们的理解。

     为准确高效计算每个劳动者的工资,我根据每位工人的不同情况分别设计表格,经过一个月的集中撰写、统计,终于完成了每份文字长达20页左右、后面另附1至3张不等的统计表的判决书。案件宣判后,工人们和单位均表示服判息诉。

     群体性劳动纠纷矛盾相对易激化,尤其劳动者一方的心理更为敏感。该批案件的顺利审结,让我再次体会到了良性沟通和真诚相待是赢得当事人理解和信任的法宝。(作者简介:曹鸣红,江阴市法院民一庭副庭长,1976年3月生,法律硕士)

责任编辑: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