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午,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知识产权审判新闻发布会。无锡中院副院长赵建聪,知识产权庭庭长潘志江、副庭长陆超组成发布组,分别就无锡知识产权审判理念、审判价值及未来发展、无锡法院知识产权年报、无锡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例等内容进行了发布。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宣传处处长诸佳英主持了本次新闻发布会。
2016年,无锡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371件,同比上27.18%,位列全省第三;审结1177件,结收案比达85.84%。无锡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中,民事一审案件1238件,民事二审案件97件;刑事一审案件31件;行政一审案件5件。民事案件中,商标权纠纷603件,著作权纠纷515件,专利权纠纷149件,不正当竞争纠纷22件,技术合同纠纷26件。刑事案件同比增长40.91%,涉案总人数63人,涉案总金额达1223.5万元。生效刑事案件共处罚金720.5万元。其中新吴区法院审结的一起由公安部督办的特大“假冒名牌巧克力案”判处罚金621万元,8名被告人被判处1年至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4人缓刑)。2016年,全市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成绩斐然,可圈可点颇多。收结案件数量持续增长,去年再创历史新高,“三合一”审判模式持续发力,继续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司法权威得到不断彰显。
发布会向媒体记者们分析了无锡法院2016年知产审判工作。一是 “互联网 ”时代为知产审判带来新挑战。新媒体成为侵权高发地,电子证据形式带来的举证认证新标准。二是涉外知识产权维权有了新趋势。跨国软件公司维权风格明显,涉台知识产权纠纷仍集中在商业维权案件。三是专利纠纷多出于经济转型新领域。新型交通工具成为专利维权主战场,医疗器械行业成为专利侵权重灾区。四是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仍是审判难点。无锡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探索出了以下新措施。一是形成了事实认定新模式,创新裁判规则。探索商业秘密案件中鉴定方式的边界,“时间戳”认证的证明效力的判定规则等。二是损失赔偿方式有了新维度。试水全额赔偿,避免出现“赢了官司赔了钱”的倒挂现象,探寻职务行为边界,确立共同侵权责任规则。三是多元化保全措施有了新尝试。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赵建聪副院长告诉记者:2016年无锡中院知识产权审判产案件具有受案数创新高、新类型案件增加、裁判规则和理念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三大特点。互联网 、医疗、平衡车等新型知产案件的出现,体现知产案件审判紧跟社会发展。裁判规则和理念有了新的突破。如,对“时间戳”的认定,原来需要通过公证来保全,比较繁琐成本也高,现在通过第三方来解决。在知产案件裁判的力度上有所突破。如,法定赔偿金额的提高、不仅处罚违法的企业也处罚故意侵权的企业法定代表人。知识产权审判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审判人员不断的去研究、创新。我们在知产审判方面也在不断的向兄弟法院学习,同时也需要全社会重视关心这项工作。把前沿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解决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只有做好了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只有把知识产权保护好以后,“知识成为财富”这句话才能不落空。
本次新闻发布会向社会传达了这样一个理念:创新的力量已成为推动经济实力、竞争优势和成功发展的基石。知识产权作为创新的核心要素,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伴侣。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也成为当前社会的聚焦点。保护与创新的关系可谓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没有保护哪来受益,没有受益谁会创新。保护强,则创新强;保护弱,则创新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