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莹华:她的名字叫“桂花”

中国政法大学毕业,2008年进入法院,现任无锡新吴法院旺庄法庭员额法官,累计办案3561件。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两次。
有人说,法庭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一面是“恨”的放大镜,一面是“爱”的万花筒。每个案件都可能影响着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几个家庭的一生。我感受到当事人的“爱恨情仇”也为他们解开了心结,见证了人情冷暖也为他们传递司法温情。我想,可能没有人比法官更由衷地期盼天下无讼。——摘自郭莹华手记
初见郭莹华,已印象深刻。因为当你快速地念出这个名字,会有“桂花”的谐音。她浅浅笑起时,会露出两颗可爱的小虎牙。十年光阴沉淀,桂花生长向荣。如今的郭莹华已成长为一名雷厉风行、博学明辨的员额法官。再见她,浅笑之间,多了一份扬帆破浪的坚定。
从书记员到法官,十年来一直从事民事审判工作。前两年致力于为速裁试点工作劈山开路,如今又一头扎进家事审判改革。“有时候我真的很害怕审理家事案件,因为你需要介入一段段因果。”郭莹华说,让人最为彷徨的无疑是子女抚养纠纷,有互相推诿的要把孩子送去福利院,有你争我夺禁止对方探视。
成年人可以通过解除婚姻老死不相往来,但孩子往往永远生活在夹缝中。除了努力做好双方家庭的调解工作,“这个时候你需要多考虑孩子的感受”郭莹华说,当今社会孩子能否健康成长,除了物质条件,更多考虑的是双方能够给予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品德养成的环境条件,希望尽法官最大努力保障孩子的更好未来。在一起“离奇”的监护权案件中,爷爷奶奶竟然是法律意义上的养父母,父辈与祖辈双方因为孩子的监护权归属纷争不停,但回归立足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郭莹华邀请了心理咨询师与她一起敲开孩子的心扉,寻求孩子心里状态和真实想法,找寻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最优模式。为了争取双方最大限度的情感修复,郭莹华给老夫妻写了一封“法官寄语”:“监护权不是控制权,孩子即将成年,你们应根据孩子特殊年龄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她的想法予以正视与尊重…………希望你们继续以爱的方式来化解家庭矛盾。多一个人对她的爱,她就多一分健康成长的给养。”
基层审判工作很苦,审限有限,案件无限,日常工作“自带节奏”。郭莹华如工匠般对待每一个民事案件,不同类型的案件她有不同的应对方法,只愿真正为当事人定分止争、排忧就难。
两年前,郭莹华的妈妈突然身患疾病,一年内需多次住院治疗。适逢速裁工作试点开展,她面临家庭和工作的双重挑战。她没有畏难,一边将材料带去医院边陪护边研读,统筹兼顾家庭和工作;一边带领组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似的探索快审快结的方法,将速裁工作全面铺开,引向深入。2017年带领团队审结案件1887件,个人结案达471件。在全省首创电子支付令速裁方式,在物业纠纷、追索劳报酬纠纷案件中率先适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后被全省法院推广;面对专业性较强的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等等,她会主动就专业问题多次询问司法鉴定人员或行业领域专家,自己先弄懂规定和原理,而后再结合法律向当事人解释。在维护司法权威的前提下,她对当事人都给予了尽可能的尊重、包容:她走进法庭,尽量将冗长难懂的法言法语,转化成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与当事人交流,在当事人的唠叨中细心倾听,适时进行善意劝导,在双方情绪稳定的情境下,交流感受表达想法,或安抚其情绪,或关心其生活,或为其普及法律常识;她走出法庭,通过案前走访、咨询心理咨询师、建立妇联协作、案后寄语回访等大量工作力求为当事人解开心结。在介入每一段因果中付出最真感情,将每一个案件办踏实。
至此,突然发现,大家之所以叫她“桂花”,除了谐音,或许更多的原因是她如桂花一般浅浅淡淡,绝不抢叶子的风光,也不以花的姿容招蜂引蝶,却只静默地吐露芳香。法院工作纷繁复杂,但“桂花”觉得初心其实也很单纯:就是把公平与正义镶嵌在胸前佩戴的红色法徽里;把温情与温度融入到身上的黑色法袍里;把司法为民的理念铭刻到审判工作者的心灵深处。
陆凌云:“上得法庭、下得车间” 的女法官

陆凌云自2010年入职锡山区人民法院以来,一直扎根基层人民法庭。2014年晋升为助理审判员,2017年遴选为员额法官,共计审结各类民商事案件2186件,被评为全市法院审判能手,所撰写的文书、主持的庭审多次被评为优秀裁判文书和优秀庭审,多篇论文、案例在国家和省市级刊物发表。
陆凌云,锡山区人民法院东北塘法庭民商事法官。她说,东北塘法庭全年的审执结案量,从2010年我刚进法院时的1241件,上升至2018年的2666件,翻了一倍不止。每天忙忙碌碌,开庭调解、送达调查,还没趁着开庭间隙写完这份判决书,怎么就五点了呢?时间都去哪儿啦?办公室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有时候能够心无挂碍地加班写一份判决书,也成为了一种心满意足。
“你做过最长时间的一份笔录是多久?”“一天,不止一次。”
“第一次是2014年,我刚刚被任命为见习助理审判员不久,承办了一个建设工程案件,原被告对工程造价存在重大争议,评估鉴定程序启动后,工程量的认定工作仍然存在困难。眼看着审理天数越来越长,我把原被告双方当事人约到了鉴定所,捧出了所有的施工图纸,组织双方当事人和鉴定人员一起,逐项梳理工程量争议,并一一作出了认定,从上午九点到傍晚六点,终于完成了一份案件推进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笔录,顺带着自己学习到了一点建筑业的绘图知识。一整天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结束后,我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特别轻松,有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这个让我睡不着觉的案件终于可以结案了。”
后来,陆凌云法官还整整一天清点、勘验了三种不同规格的钢板725张,组织双方当事人就每一张钢板有无特殊钢印、有无拉丝、有无贴膜、贴模是否一致进行确认。也曾经整整一天审核、整理、计算双方当事人合作经营期间的营业收入、装修投入、货品成本、经营费用等,来帮他们“散伙”。这些“整整一天”,“一天又一天”,最后都变成了陆凌云法官眉梢的皱纹,眼角的智慧,心里的底气。
“我在法官这条职业路上走得越远,越发现难以割舍。这是对过去淌过的汗,流过的泪、睡不着的觉,半夜惊醒的梦的舍不得。几乎每天都在做着判断的我,在毕业九年之后,没有在专业的道路上停滞不前,反而体会到了哪怕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往日种种的辛苦付出反而造就了今日这份执着。成为一名专业的法官,不可能一蹴而就、幸运而得,唯有步履不停,厚积薄发,才能走得长远。”陆凌云说。
让我们一起为身边的法官点赞!
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5kkycCvbg2Tj1l2dVqlPg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