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日,无锡中院召开“遵守交通规则 安全文明出行”新闻发布会。

会上,无锡中院新闻发言人、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蒋飞首先通报了全市法院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审判工作情况。
过去一年,无锡中院围绕道路交通事故类案件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强调源头治理。一是利用线上、线下各类普法平台,定期发布道交事故纠纷典型案例,通过以案释法、送法下乡、法治讲座等形式,切实提升群众法治意识。二是积极延伸审判职能,针对审理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建议或督促相关部门、单位采取措施,减少纠纷总量。其中,就审理过程中发现的易发事故路段及高频违法行为,向交通部门及公安交警部门提出优化建议或查处重点;针对保险公司在出险过程中不及时定损的行为,敦促及时整改,提升事故诉前理赔率;针对电子保单中的不规范行为,向保险行业协会发送司法建议,督促优化电子保单业务系统。
(二)注重机制创新。一是深入推进“道交一体化”建设。大力推动道交事故报警、接警、责任认定、定损、鉴定、调解、开庭、判决、一键理赔、款项支付等事项网上一体化处理。在此过程中,宜兴法院成立了全省首个专业化道路交通事故审判庭,其牵头成立的“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一体化处理中心”,集道路交通事故审判庭、公安局交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司法局法律援助工作室及人民调解工作室、金融协会保险理赔工作室一体,方便群众解决纠纷。自2018年9月至今,该中心共受理诉前调案件6563件,其中法官指导非诉调解结案1696件,法院调解结案2048件,理赔到位总额达12亿多元,工作成效被“学习强国”、《江苏法治报》、交汇点新闻等媒体先后报道。二是出台非诉鉴定工作指引,破解道交非诉化解难。针对道交纠纷非诉化解中,因人损伤残等级不明难以达成调解的实际问题,市法院经前期深入调研,联合市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银保监分局等单位于2021年10月专门出台《道路交通事故非诉鉴定工作指引(试行)》,在全省创新启动道交非诉鉴定机制,就道交人损非诉鉴定的责任单位、工作流程、费用负担、时间节点、意见适用等问题提出十七条具体举措,有效前移鉴定环节,实现调裁全方位、深层次、常态化衔接,道交纠纷非诉处理由此进入快车道。
(三)努力提质增效。一是着力打造道交审判专业团队。通过将道交案件集中到固定的审判部门(法庭)或者审判团队审理,强化业务指导和研讨,统一裁判尺度,审判质效明显提升。机动车交通事故纠纷一审发改率从2019年的9.31%,下降为2021年的6.3%,大幅低于一般民事案件发改率。宜兴法院、新吴法院2021年此类案件审理实现了零发改、零信访、零申诉。二是大力推行要素式审判。通过提炼道交案件基本事实要素,组织当事人庭前填写要素式表格,进一步简化道交案件庭审和裁判文书制作,在保障当事人诉权基础上,有效实现了审理流程简化、审判效率提高的预定效果。近三年,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一审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为63.3天,二审案件的平均审理周期不到50天,审判效率得到了当事人普遍认可。

无锡中院立案二庭庭长顾妍解读了无锡法院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十大典型案例。
案例发布后,发布组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中国新闻网、扬子晚报、无锡日报、无锡观察、江南晚报、无锡电视台、网易无锡等十余家媒体记者参加发布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