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字:
  • 栏 目:
  • 高级搜索
您是第位访客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怀揣热爱 跨越山海——在最高法学习成长的日子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2-10-12 11:14:37 打印 字号: | |

怀揣热爱 跨越山海——在最高法学习成长的日子

市法院知产庭法官助理   李浩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于2019年1月1日设立,这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大创新举措,肩负着重要职责使命。

  2021年年底,有幸收到最高法借调函的我喜悦与担忧交织,这是一次难得的相遇,但也将是一场长久的别离。那时的我深刻意识到,无锡知识产权法庭挂牌成立在即,我们将面对更为复杂的技术类知识产权纠纷、垄断纠纷等案件的挑战,审判队伍急需充实,作为其中一员,我必须尽快学好本领,早日归队。

  “时时做,不怕千万事。”带着领导、同事、家人的嘱托和期望,我暗下决心,踏上前往北京之路,迎接未知的挑战。

  认识:初遇最高法

  最高人民法院是无数法律人心目中的最高殿堂,这份信念来自它在许多历史重要时刻做出的划时代判决,它既是守望前行的灯塔,又是斩断黑暗的利剑。

  报到当天,我站在最高法知产法庭楼下,望着楼顶硕大的国徽,一种使命感从心底悄然升起。这里汇集着来自全国的技术类知识产权和垄断上诉案件,每天早上八点不到,四楼、九楼的办公区域便已满是行色匆匆的同事。平日里,三楼的十个法庭鲜有空闲,办公区楼道、会议室、图书馆,讨论案件的声音不绝于耳。直到晚上八点,这些声音才逐渐减弱,但到办公室一看才知道,褪去法袍的法官们仍在敲打键盘写判决、忙碌着。

在这并不大的楼里,诞生了“香兰素”技术秘密高额赔偿案、OPPO与夏普标准必要专利全球许可费案、“金粳818”水稻植物新品种侵权案等国内外知名的案件判决。光是去年一年,13个合议庭共发出3460份裁判文书,节奏之快、任务之重刷新了我对最高法的认识,也让我对自身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积累:从零开始

  在无锡中院知产庭工作的那五年积累让我有信心面对新的环境,但第一次接手专利案件的我还是略显出一丝忐忑。

  手中有粮,心中才不慌。在最高法知产法庭法官们的帮助下,我开始收集学习资料,借助这里的“知己裁判规则库”、法官助理学习小组,从正确阅读专利文献开始,到开展技术特征划分与比对,梳理裁判规则、思路、方法等,开启了我的漫长“屯粮”之路。

这期间,案件不断积累、知识不断补充,思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断穿梭,也正是在这琢琢磨磨中,办案经验逐渐丰富起来。

  犹记得将第一份判决书交给法官时的那份如释重负,但隔天就收到一份带着密密麻麻标记的修改意见。于是,改了再交,又批又改,在这反复修改中,细微处的瑕疵逐渐浮现,观点与表述也更精炼更具说服力。用词准确、指代清晰、逻辑严密是这里的首要标准,能从案件中挖掘典型问题,从一审判决中找出共性疏漏,进而总结裁判要旨,是统一裁判尺度的重要方式。

  在一次交流中,参与多部司法解释编纂的张法官告诉我,司法审判是一门“技术活”,手法高低一看便知,进阶之路的诀窍只有一句话——“无他,唯手熟尔”。 
  觉知:再遇初心

  国家法官学院距最高法知产法庭2公里,步行约需25分钟。每天同行这条路上的同事们少不了在路上聊天,“理想”是排在“何时探亲”后的第二话题。

  “当时为何选择法院”“为何从事知产”“工作强度如何”,这些话题我与好些人聊过,其中欧法官的回答让人印象最为深刻。他引用了周强院长要求广大法官的那句话——“努力创造符合时代精神、满足人民企盼、引领规则导向的伟大判决”,他认为,我们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这份判决的见证者、参与者,甚至执笔者,都是为了那一刻而时刻准备着。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在汗与泪的洗礼中成长,像海浪无畏地拍打向岩石而寻求绽放。借调期间,我谨记临行前院庭领导的殷切嘱托,严格自我要求,保持昂扬斗志,积累办案经验,同事的时时关怀与家人的默默支持,让我格外珍惜、充分把握这段学习时光。云波诡谲的国际局势把为激发原始创新、技术革新知识产权司法审判事业提到战略高度,在此背景下,知产战线的青年人更要扛起使命、奋勇拼搏。于我而言,怀揣热爱,跨越山海,得见星河,在保护创新这条路上,坚定前行。 


 
责任编辑:中院教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