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无锡市委政法委公布了2023年度全市政法工作创新奖评选结果,共评出16个奖项,无锡中院申报的《构建府院联动新格局 协力共促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创新项目荣获一等奖!
该创新工作从促进行政争议源头预防、柔性化解、实质解决三个方面抓好落实,进一步加强与行政机关良性互动、联动共治,探索构建府院联动新格局。

构建府院联动新格局
协力共促行政争议实质化解
近年来,全市两级法院注重“抓前端、治未病”,主动延伸司法职能,不断优化府院联动方式,以良性互动合力预防和实质化解行政争议,取得明显成效。
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行政案件收案2247件,同比上升3.03个百分点,结案2192件,同比上升4.73个百分点,一审服判息诉率44.79%,与同期32.32%相比,上升12.47个百分点,二审服判息诉率47.30%。

今年6月,配合市人大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行政审判工作的立法性决定,从更高层级助推法治政府建设。
更加突出前端治理
协力促进行政争议源头预防
靠前服务,预防重点领域纠纷。注重理念更新,从个案协调、事后化解向前端治理、源头预防转变,在重点领域特别是征收拆迁领域提前介入,基层法院每月参加属地政府召开的征收拆迁工作例会,就征收、补偿政策的合法性、可行性以及风险评估、纠纷化解等提出意见建议。设立梁溪科技城城市更新巡回审判(调解)工作站,指导滨湖法院出台相关意见,为梁溪科技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指导江阴法院积极开展“征补协议司法确认”试点工作,赋予征拆协议司法强制力,减少后续纠纷产生。
靠前担当,解决重点领域问题。针对审判实践中发现的执法司法领域共同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积极会同行政机关开展专题调研,研究解决思路。先后联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司法局等职能部门,开展冒名登记撤销程序问题、职业打假投诉举报问题专题调研,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妥善处理以冒名顶替或者弄虚作假的方式办理市场主体登记问题的指导意见》,为被冒名登记人明确救济途径。近期,正在研究并积极推动出台《关于依法规范职业投诉举报处理 优化营商环境的指导意见》。

靠前指导,规范重点领域执法。针对矛盾纠纷频发的行政执法领域,加大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指导力度。先后围绕房屋征收、政府信息公开、危房解危、行政赔偿等行政诉讼热点难点领域,为住建、征收、司法行政机关等多个部门开展培训。聚焦审判实践中发现的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司法建议、情况反映、工作专报等方式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每年发布并上报行政审判年报。2022年以来,向行政机关发送司法建议14份,其中,关于规范冒名登记撤销程序的司法建议获评全省法院年度优秀司法建议。
更加突出多元共治
协力促进行政争议柔性化解
聚力推进行政诉讼诉前调解。完善诉前调解工作机制,在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行政诉讼案件导入诉前调解程序,畅通诉前调解渠道。今年以来,全市法院通过诉前调解方式妥善化解25起重大行政争议案件。推动设立锡山区涉诉行政争议化解中心,邀请复议机关工作人员、律师等担任调解员。中心运行以来,接受委托调解13件,目前已有4件经调解后撤诉。

大力推进行政争议协调化解。坚持全流程协调,从立案开始即与各方当事人充分沟通,积极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努力促成和解。在一起历时近4年的房屋违法强拆案件中,无锡中院多次组织各方协调,主动到现场查看清点物品保存情况,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一致,调解结案,一举解决了正在审理中的二审案件两案和一审案件一案。当事人明确表示撤回多年来提起的所有信访、投诉、举报,并送锦旗表示感谢。完善跨区域化解合作机制。去年,全市各集中管辖法院、属地法院、属地司法行政机关共同签署《跨区域行政争议诉前化解合作框架协议》。今年,滨湖法院联合锡山法院、锡山司法局签署《关于进一步深化跨区域行政争议诉前化解合作的框架协议》,不断完善跨区域一体化协作解纷模式。

全力推进行政行为自我纠正。全面贯彻《江苏省行政程序条例》,按照上级法院统一部署,积极推动建立行政行为自我纠正制度。在案件审理中,针对行政行为认定事实不清、主要证据不足等情形,主动向行政机关发送行政行为自我纠正建议函,推动行政自纠落地见效,促进争议实质化解。完善行政争议联席会议机制,加强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利民的制度优势。
更加突出案结事了
协力促进行政争议实质解决
积极推动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积极推进行政诉讼法律援助工作,指导滨湖法院与区司法局联合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衔接工作的规定》,建立法律援助互报、共检机制,帮助提升行政相对人诉讼能力,倒逼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今年以来,江阴法院、滨湖法院在行政案件中引导诉讼能力低下的当事人及时申请法律援助,并与属地司法局对接,实现法律援助三大诉讼全覆盖。
积极推动提升出庭应诉效果。探索“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行政执法人员庭审观摩+行政审判人员庭后讲评”的三位一体模式,定期向市委依法治市办通报出庭应诉情况,确保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出声、出效果”,推动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同时,通过庭审观摩、庭后讲评,促进行政机关规范执法。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提升至95.18%。一起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案例入选最高法院典型案例。
积极推动发挥检察监督作用。指导行政争议集中管辖法院与属地检察院对接,建立行政争议实质化解法检协作机制,在起诉超过法定期限、不符合受理条件、行政决定确有错误等情形下充分发挥行政检察监督推动行政争议实质化解的积极作用。30余件行政案件在检察院的参与下实质化解。在一起工伤认定案中,生效仲裁文书已超过法定起诉期限,成为人社局自行撤销错误工伤认定的阻碍,通过行政检察监督,促使仲裁院自行撤销裁决书,人社局自行纠错并重新作出工伤认定,最终,以原告撤诉方式成功化解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