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字:
  • 栏 目:
  • 高级搜索
您是第位访客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浦峥:致年轻法官的办案“小妙招”——三十年老法官经验谈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7-15 14:33:46 打印 字号: | |

 



 

江阴法院

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

四级高级法官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光阴流转间,我已在江阴法院工作了三十个年头。回首这三十年,我一直在民商事审判岗位上默默奉献,我亲历了法院的发展和变迁,法院也见证了我的成长与蜕变。

 

今年3月份,我荣获了“荣誉天平纪念章”,感到非常光荣。借此机会,我想与诸位分享我这三十年来的办案经验和体会。

 

一、从“经验办案”到“方法办案”

 

办案是法官的立身之本,怎样才能办好案件?

 

美国的霍姆斯大法官说:“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逻辑。”我认为,法官的经验固然重要,但这些年的办案经验告诉我,在办理疑难复杂案件时,还是逻辑分析更为重要。审理案件的过程就像在解一道数学题,通过分析、推理、演算,一步步得到结论——办案也是有法可循的。

 

二十多年前,彼时中院民商条线的法官会定期到基层各法院指导办案。从书记员到助审员的几年,我有幸多次聆听他们的办案思路,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办案不能仅凭经验,还需要方法。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那时互联网还不发达,想学习更深的法学理论是件很困难的事。法院当时请来了梁慧星、王利明、杨立新、张新宝等学术界泰斗为我们授课,让我有机会知道立法者在制定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时的立法本意。以至于后来我在读法条的时候,并不感觉法条枯燥,而是既鲜活又生动的,理解起来也就较为深刻。

 

特别难忘的是,法院还请来了邹碧华院长讲解“要件审判九步法”。那次讲座之后,我便开启了从经验办案到方法办案的新思路。从此,请求权基础思维、穿透式审判思维、要素式审判思维等在当时比较前沿的法律思维在我的脑海中得以缓慢养成,办案能力也得到逐步提高。

 

现在我开庭时,首先就要原告明确请求权基础,即原告要明确诉讼请求对应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其次便要原告陈述事实的全貌,就是说要“把故事讲圆”。最后再调查原告陈述的事实有无相应的证据证明,即根据事实查证据,而不是根据原告提供的证据来查事实。这一方法在办理疑难复杂案件的时候很是好用。



 

二、从“坐堂问案”到“现场办案”

 

法官办案的流程主要是在法庭内完成的,尤其是现在有了科技法庭、智慧法庭后,当事人和律师开庭更加便捷,但是在法庭上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我一贯坚持“坐堂问案”与“现场办案”相结合,尤其是一些特殊案件,法官一定要去现场看,看了之后心里就有数了。

 

法官走出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司法的温度,感受到法官是与他们站在一起的温暖与力量。所以,我办案很喜欢去看现场,案件的现场在哪里,我的脚步就延伸到哪里。

 

在民一庭办案的时候,我接触到的大多数都是建设工程案件,当事人之间争议较大,那我就组织双方去看现场。那些专业名词“正负零”“女儿墙”“屋顶找平”“四口五临边”等等,到现场一看就明白了,这比当事人在法庭上长篇大论地解释要简单多了。

 

有一个案件我至今印象深刻:原告是一家个体工商户,帮一家公司制作安装了铝合金窗户,但是送货单上没有这家公司的签字。后来原告主张货款,被告公司认为没有签字确认便不承认收到这么多货。我就约上他们去了公司现场,带着双方当事人一扇一扇窗户数过去,一扇一扇窗户量尺寸。结果,测下来数据与原告提供的送货单完全吻合,最终我判决原告胜诉,后来他们也顺利拿到了被拖欠多年的货款。

 

在很多案件中,法官走出去的是脚步,带回的是民心。我建议年轻法官在办案过程中,多到现场去看看,多到田间地头走走,一定会比只坐堂办案收获更多。

 

三、从“埋头办案”到“抬头看路”



 

当前,我国正处于“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阶段。作为人民法官,要将自己的使命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不能就案论案。既要“埋头办案”,也要“抬头看路”,裁判结果追求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为我国法治的进程贡献出自己杰出的作品。

 

有位法官说过,“选择法官为业,最终且最应该引以为傲的究竟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当你回首这一生,在你的法官生涯中有没有令你印象深刻的、值得经常回味的、可以拿出来讲给子孙后辈去听去看的案件和裁判!”法官可以贡献给世人的杰出作品就是判决书。

 

所以,从我办案的第一天起,不管经手的判决书简单还是繁复,我都力求做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坚守良知、不留遗憾,让当事人通过判决感受法官的司法智慧和传递的公平正义。现在我自己虽然办案少了,但是我仍然坚持帮我分管部门的法官修改判决书,我觉得这是一个薪火相传的过程。

 

此外,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法官不仅要会办案,还要会总结,会调研,会写文章,善于从个案审理中总结出类案审判经验,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一点一点地推动法治的进步。

 

我记得曾办理过一个高速公路噪声污染案件,后对其进行总结,撰写了一篇《噪声污染损害事实的认定及赔偿标准》文章,被《人民司法》录用,也为我们后来的类案裁判提供了参考。从“埋头办案”到“抬头看路”,是一名法官的进阶之路、成长之路,也是我作为一名老法官对年轻法官的殷切期望。

 

回首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做一名有韧性、有尺度、有温度的法官,是我毕生的追求,孜孜不倦,初心不改,以匠心致初心,用平凡铸非凡!


 
责任编辑:中院教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