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字:
  • 栏 目:
  • 高级搜索
您是第位访客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关爱成长
网络游戏案
2024年第56期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12-19 16:21:44 打印 字号: | |

〖案例分析〗

 

今年8月,国产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该游戏一经上线,迅速成为多个游戏平台的销量榜首,火爆全球,引发破圈热议,与《黑神话:悟空》游戏相关话题频频霸榜热搜,也在青少年群体中掀起了一波游戏热。

对于未成年人这个特殊群体而言,游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随着未成年人对游戏的热情不断高涨,在司法实践中,与游戏相关的案件也屡见不鲜,既有民事纠纷案件,也刑事犯罪案件。10月30日下午,新吴法院法官助理邹娟应邀做客无锡新闻综合广播电台FM93.7《心仪有说法》节目,与广大听众一起分享与游戏相关的典型案件。现将邹娟为做客无锡新闻综合广播电台而撰写的文稿予以刊登,以飨广大网友。

一、民事纠纷

案例一: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身份充值游戏

根据国家规定,所有网络游戏必须接入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必须使用真实有效身份信息进行游戏账号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规定还是很严格的,但一些未成年玩家为了畅快玩游戏,还是想方设法去绕过实名验证。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例未成年人冒充家长身份充值游戏的民事案件。

基本案情:15岁小徐痴迷游戏,后利用父亲的手机卡号注册了某短视频平台,随后进入平台内链接的小游戏,并利用母亲的身份证信息进行了实名认证。在游戏期间,小徐又趁母亲不注意,用母亲的微信购买了多件游戏道具,总共花费了近5000元。小徐母亲发现后,将短视频平台、游戏收款方告上法庭,要求退还小徐所充值金额。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小徐主动绕开防沉迷系统、其监护人未严格引导管理未成年人上网行为是充值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不过考虑小徐充值行为发生时仅15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实施的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充值行为有效,其余部分因超过未成年人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且小徐的母亲事先对此不知情、事后不予追认,应属无效,应予返还。故参考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中确定的“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的标准,并结合双方的过错情况,法院酌定二被告公司退还小徐已消费的充值款2000元,驳回原告其他诉讼请求。

这个案例警示我们:当前,在网游防沉迷实名认证模式下,仍有不少未成年人通过冒用身份、租号等方式绕过防沉迷机制。当未成年人未经监护人同意进行游戏充值时,对于其中超过与未成年人年龄、智力相适应的部分,监护人可以主张退回充值金额,不少家长因此得以挽回一些损失。不过,法律的保护与网络平台针对未成年人充值退款的便捷不能成为家长忽视自身监管职责的借口,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是监护人的法定职责,在帮助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养成健康游戏行为的过程中,家长始终是第一责任人。

案例二:购买的游戏账号被他人找回

随着网络游戏市场的发展,游戏代练和游戏账号转让、出租、出借等市场交易行为屡见不鲜。然而,游戏玩家购买他人的游戏账号后,有时会被他人通过申诉等方式将账号找回,给购买方带来经济损失。下面给大家介绍一起因买卖游戏账号引发的合同纠纷案件。

基本案情:殷某在某二手网络交易平台上,花费3500元向杨某购买了某游戏账号。但没过多久,殷某发现账号无法登录使用,根据系统提示,这个游戏账号已被他人申诉找回。殷某联系卖家杨某进行交涉。原来,该游戏账号也是杨某花费3000元从游戏中介处购买的,杨某得知账号被找回后,从中介处获得了3000元赔偿,但却拒绝对殷某进行赔偿,殷某遂将杨某诉至法院。法院经审理认为,对于卖家而言,其负有保证游戏账号能够正常使用的义务,如果游戏账号被他人找回,导致买家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则应当赔偿买家的损失。卖家赔偿损失后,可以根据与上游卖家的合同约定主张权利。当然,对于买家而言,其明知游戏账号交易存在风险,但是未尽到审慎注意义务,亦应当对自己的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游戏账号被找回,卖家应当向买家退还相应的价款,退还金额根据买家使用时间的长短、双方的过错等因素酌情确定。最终,法院判决被告杨某退还原告殷某3000元。

这个案例警示我们:游戏账号交易后存在被找回的风险,对此,交易双方应该有明确的认知,网络游戏账号交易双方应当秉持契约精神,自觉遵守合同约定和市场交易规则,买家也要尽到审慎注意义务,并在交易中注意及时保存证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刑事案件

(一)诈骗类

1.案例一:以破除游戏防沉迷系统之名诈骗未成年人

根据国家规定,网络游戏需设置防沉迷系统,目的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防止过度沉迷网络游戏,但许多未成年人为了痛痛快快玩游戏,常常想方设法规避防沉迷系统,这就为诈骗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例以破除游戏防沉迷系统之名诈骗未成年人的案件。

基本案情:徐某在网上发现有很多未成年人在咨询如何破解防沉迷系统,遂产生了“以解除防沉迷系统”为由骗取未成年人钱款的念头,后徐某纠集老乡、同学等十余名“00后”,在网上发布解除防沉迷系统的广告,果然有很多未成年人看到广告后进行咨询,徐某等人称解除防沉迷系统需要支付20元,这些未成年人玩家纷纷上当,实际上徐某等人根本无法解除防沉迷系统,这个案件,虽然每个未成年人被骗的钱款不多,但被诈骗的未成年人达数千名,金额达3万余元。最终,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徐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这个案例警示我们:未成年人要正确看待游戏的防沉迷系统,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并且要加强防范意识,警惕犯罪分子以解除防沉迷系统为由实施诈骗。

2.案例二:免费领取游戏皮肤为由诈骗未成年人

学生党、上班族是网络游戏的主力军,且对网络游戏装备的需求比较强烈,但学生党、上班族往往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所以诈骗分子常以“免费”装备为诱饵,诱使被害人上当受骗。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例以免费领取游戏皮肤为由诈骗未成年人的案件。

基本案情:13岁的李某在家用妈妈的手机刷抖音,突然收到了一条陌生人的私信,对方称只要添加微信好友就能免费赠送某款游戏皮肤,李某是该款游戏的忠实爱好者,信以为真,遂添加了对方的微信,后对方微信告知李某如何操作可以领取免费皮肤,李某按照对方的要求操作一通,免费皮肤没有领取到,反而微信内的钱款被转走了8000余元

这个案例警示我们:现在诈骗分子会根据未成年人群体的心理和需求设置诈骗套路,未成年人一定要提高警惕,尤其是碰到他人以“免费”为口号的,一定要再三思量,天上不会掉馅饼,免费的背后往往就是诈骗陷阱。

3.案例三:冒充女性身份进行交友骗取他人大额充值

游戏市场竞争激烈,游戏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游戏机制、优化游戏体验、提升艺术水平等,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优势,如同《黑神话:悟空》历时7年的制作时间才得以问世并收获大量好评,这无疑是需要投入极大的成本和精力的。然而,有一些不法分子为减少投入寻求捷径,在游戏制作上不思进取,却在一些“旁门左道”上出类拔萃,通过一些违法的推广方式,让一些没有竞争力、不具有可玩性的游戏赚大钱。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例以冒充女性身份进行交友骗取他人大额充值的案件。

基本案情:郭某等10余人成立诈骗公司,从网络游戏推广公司处代理某款游戏推广业务,为了扩大业务量,郭某等人冒充女性身份,通过交友软件或者游戏平台结识男性被害人,并假意与对方交友,后邀请对方下载代理的游戏一起玩,并进一步和对方发展为恋爱关系在游戏中以“送玫瑰花”“办婚礼”等理由,还以奔现为诱饵诱使被害人在这种不具有可玩性的游戏中大量充值,郭某等人据此从游戏公司拿高额返现,通过采用上述手法诈骗钱款共计306万余元,案发后被害人纷纷表示如果不是因为被告人冒充女性并谎称与自己恋爱,根本不会充值这种游戏。后法院以诈骗罪判处郭某等人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至十一年六个月不等。

这个案例警示我们:现在网络游戏诈骗手法越来越隐蔽,在这个案件中很多被害人直至案发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首先我们要经常了解一下新的诈骗手法,增强识别骗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上交友一定要慎重,尤其是交友过程中如果涉及钱款往来一定要提高警觉,不要轻易交付财物。

(二)盗窃类

说到盗窃,大家习惯地认为盗窃是指盗窃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有形财产,很难想到网络游戏账号中的“宠物”“装备”等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虚拟财产也可以成为盗窃对象,现在随着网络游戏装备的经济价值得到提升,盗窃网络游戏装备的案件也屡见不鲜。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起盗窃他人游戏装备的案件。

基本案情:罗某在手机百度贴吧上看到被害人黄某招聘网络游戏代练的消息,便通过电话与黄某联系,且应聘成功。后罗某帮黄某开始代练网络游戏,黄某也将游戏账号、密码告诉了罗某。在此期间,罗某产生了盗窃黄某游戏装备换取游戏币,用于购买自己游戏角色所需装备的想法。罗某秘密将黄某网游账号上原有的部分装备变卖,并将所得游戏币用于购买自己网游角色所需装备,非法占为己有。经鉴定,罗某盗卖的游戏装备价值人民币27000余元。经法院审理,以盗窃罪判处罗某有期徒刑二年三个月,并处罚金六千元。

这个案例警示我们:在玩游戏过程中,不要轻易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游戏账号和密码,这对自己的游戏账号安全至关重要,一定要注重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三、意见建议

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我们虽不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但是也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以防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游戏加害未成年人。未成年人防范网络游戏风险需要个人、家长、学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未成年人如何防范网络游戏风险。我建议:1.要合理安排游戏时间,避免过度沉迷游戏;2.要提升安全防范意识,不轻信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不透露个人及家人的重要信息;3.经常学习一些防诈骗的小知识,增强识别网络游戏诈骗的能力;4.如果遇到侵害及时向家长、老师、警察求助。

其次,家长如何防范网络游戏风险。我建议:1.家长要有效监督、引导孩子的网络游戏行为,帮助孩子合理安排网络游戏时间;2.家长要强化孩子网络游戏安全防范意识,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学习一下防诈骗的小知识,通过媒体等途径了解一些相关案例;3.家长不要将银行账号、支付宝、微信账号等绑定到孩子的游戏账号中,也不要轻易告知孩子自己的支付账号密码等信息,在孩子使用手机过程中最好关闭支付功能,以防孩子受骗后造成财产损失。

再次,学校如何防范网络游戏风险。我建议:1.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可以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2.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上网时间表、丰富课外活动、加强亲子沟通等方式,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减少对网络的依赖3.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守护孩子的网络安全,学校可定期向家长推送网络安全知识,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网络行为,通过家庭活动和亲子沟通,减少孩子独自上网的时间,增强家长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撰稿人:新吴法院  娟)


 
责任编辑:中院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