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字:
  • 栏 目:
  • 高级搜索
您是第位访客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关爱成长
以法为灯 照亮青春征程
2025年第37期
分享到:
作者:中院关工委  发布时间:2025-08-26 18:56:32 打印 字号: | |

八月的风裹着夏末的热情,也捎来了开学的讯息。对于无锡市梅村中学的高一新生而言,这个夏天不仅是假期的收尾,更是一场与法治的双向奔赴——2025年8月21日下午,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法院的普法干警顾玫带着精心准备的"法治礼包",走进梅村中学报告厅,为即将开启高中生活的几百名新生,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防范四大风险·守护青春成长"主题普法课。

屏幕背后的陷阱:拆解网络电信诈骗的“千层套路”

"同学们,有没有人收到过‘兼职刷单日赚300元’的消息?或者在游戏里遇到过‘低价代充皮肤’的私信?"课堂伊始,刑庭法官助理小张的一个问题,瞬间点燃了全场。

针对高中生群体易接触的网络场景,干警结合最高检发布的典型案例,用"身边话"拆解诈骗套路:游戏充值诈骗常以官方折扣为诱饵,收款后拉黑消失;兼职刷单则是放长线钓大鱼,先返小利再骗大额……"现场播放的一段反诈情景短剧中,学生小王因轻信"代充游戏币"广告被骗2000元的经历,让不少同学直呼感同身受。

"记住三个‘绝对不’:绝对不点击陌生链接、绝对不透露支付密码、绝对不相信‘天上掉馅饼’!"干警的总结金句,被学生们纷纷记在笔记本上。

青春不该有伤痕:向校园欺凌说"不"的法律底气

"被起侮辱性外号算不算欺凌?""小组作业中孤立同学属于校园暴力吗?"面对干警的提问,台下学生小声讨论起来。

"校园欺凌不仅是‘打人’,言语侮辱、关系排斥、网络诽谤都可能是‘软暴力’。"民庭法官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用法律定义+真实案例的方式划清边界:"去年某中学曾发生一起‘网络欺凌案’,学生将同学的隐私照片P图群发,最终施暴者不仅公开道歉,还被追究了民事责任。"

"如果遇到欺凌,要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家长,或者拨打110;旁观时不做‘沉默的大多数’,你的一句制止可能挽救一个同学。"干警的话掷地有声,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网络的墙与网:翻墙上网背后的“法律风险”

"用VPN‘翻墙’看国外网站,只是‘图个方便’,违法吗?"面对这个"00后"高频问题,干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打开一张"数据地图":我国对互联网的管理,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保护公民信息安全。根据《网络安全法》第六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网络、干扰网络正常功能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

他进一步解释:"曾有学生因长期‘翻墙’访问境外非法网站,被境外情报机构诱导收集敏感信息,最终因涉嫌‘为境外刺探、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被追究刑事责任。"这番讲解让学生们倒吸一口凉气:"原来‘翻墙’不是‘自由’,而是‘踩线’!"

身体的红绿灯:教会孩子说"不"的勇气

"哪些部位是‘绝对隐私区’?""遇到不舒服的触碰,应该怎么反抗?"在防范性侵的环节,干警用"身体小卫士"的比喻,结合《刑法》中"强制猥亵、侮辱罪""强奸罪"的条文,教会学生树立"身体自主权"意识。

"记住‘三不原则’:不跟陌生人走、不单独去隐蔽场所、不接受过分亲昵的请求;如果不幸发生侵害,不要洗澡、不要删除证据,第一时间报警,我们会全力保护你!"干警的叮嘱温暖而坚定,不少女生红了眼眶,却也握紧了手中的笔——那本笔记上,"勇敢"二字被重重圈起。

法治种子生根时:这场课,我们想陪你走更远

课程尾声,一场"法治快问快答"将气氛推向高潮:"遇到诈骗第一时间该怎么做?""被欺凌后最有效的求助方式是什么?"学生们举着手臂抢答,答案里既有"打110"的果断,也有"告诉父母老师"的智慧。

"今天的课让我明白,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保护我们的‘安全网’。"课后,高一(3)班的小林同学翻看着笔记说,"以后我会更小心网络陷阱,也会提醒身边的朋友。"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作为守护公平正义的"前哨站",新吴法院始终将青少年法治教育作为"民心工程"。此次"开学法治第一课",既是一次法律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成长守护"的承诺——我们愿以法为灯,照亮青少年的前行之路;以爱为盾,守护每一段纯粹的青春时光。

愿所有少年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勇敢追光,健康成长!

                          (新吴法院关工委供稿)

 


 
责任编辑:中院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