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字:
  • 栏 目:
  • 高级搜索
您是第位访客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特别关注
倾听民声 南长区法院扬名法庭能动探索为民办案新路
分享到:
作者: 陆芳芳 何英  发布时间:2010-09-06 22:57:34 打印 字号: | |

 

扬名人民法庭,是无锡市长区人民法院具有城郊结合特色人民法庭,各类复杂性、敏感性、新颖性矛盾纷纷涌入该法庭,案多人少的问题在该法庭表现的为突出。

据统计,扬名法庭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共收案1486件,法庭内的法官每年人均结164.2。为缓解法官超负荷办案的压力,扬名法庭经过多年不间断的调研讨论,突破“就案办案”的传统理念,摸索出一条矛盾化解的新路子:借助其他社会资源共同倾听民声、合力化解民怨,齐心打造依法办事的培训基地,共创民意春暖花开的和谐新局面。

庭社对话 让民意直达法官心中

“我们家被这个事闹得鸡犬不宁,拜托法院尽快把他们的婚离掉吧!”2010年5月的一天早上,一位白发苍苍的母亲在扬名街道梁中社区干部的陪同下来到扬名法庭,她紧紧握住庭长何英的手颤抖地说。她的儿子是聋哑人,在网上与同是聋哑人的林某相识相恋。不久两人步入婚姻殿堂。偶然的交流中,林某泄露曾在山东老家结过婚且尚未离掉的事实。虽说段婚姻是父母做主,两人登记后并未共同生活,但林某确实登记结婚两次。这位母亲虽然不精通法律,但知道林某的做法肯定是违法的,便向梁中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咨询。

由于涉及到具体法律规定,人民调解员决定将情况报告给扬名法庭。接待法官张斌在详细听取案情后,耐心地给这位老人分析:“你儿子现在的婚姻是违法的,不受法律保护,儿媳妇的行为已构成重婚。”老人焦急地询问有没有使儿子婚姻合法的办法。法官为其出谋划策,提出“三部曲”解决方法:“首先让你儿子和儿媳妇离婚,接着儿媳妇回山东老家离婚,最后你儿子和儿媳妇再重新登记结婚。现在我们会为你办妥第一步骤。”为尽快达成老人的心愿,法庭开启“助残快速通道”、“假日法庭”等一系列便民措施,仅仅七天,这对聋哑夫妻便离婚成功。

年开始,扬名法庭已与扬名街道所辖10个社区建立无缝对接网络,通过“法庭进社区”、“社区进法庭”等活动加深法庭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民意滴水不漏地涌进法官心中。2009年,扬名法庭案件调撤率、发改率位于无锡市人民法庭的首位。

动静结合 打造依法办事培训基地

早晨9时,高悬国徽的扬名法庭大楼里,62岁的袁宝昌端端正正坐在“专职人民调解员”的座位上,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袁宝昌原是扬名街道司法所所长,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已有30个年头,去年刚光荣退休。“我虽然长期从事民事调解工作,但是作为扬名法庭的专职调解员,我还得接受系统的专业学习和严酷的业务训练。”袁宝昌老先生义正辞严地说道。

今年,扬名法庭设立专职人民调解员制度,吸收退休的司法行政人员、群众信任的社区干部及各行业杰出人士作为法庭的专职人民调解员,参与各类重大、疑难、敏感、复杂性纠纷的诉前调解、庭前调解、庭后调解及诉调对接工作。“法院只有充分利用多种社会资源,形成法院审判资源与社会其他资源的有效对接、互动,才能最终实现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的目标。”分管该法庭的林春江副院长如是说。

除了设立专职人民调解员外,扬名法庭更创新使用“社区干部轮流坐堂调解”制度。扬名街道共有10个社区,每个工作日都有一个社区调解委员会主任到扬名法庭值班,轮流坐堂,参与各类大小纠纷的调解工作。“对一些邻里反目、家庭析产、拆迁继承等纠纷,让社区干部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熟悉社情,更了解当事人生活情况的优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案结事了、息诉服判,增强司法的社会认同度,同时也解决了法庭案多人少的矛盾。”庭长何英娓娓道来。目前,该法庭已成功申请到5万元的人民调解专项基金,用于对人民调解员专业知识、调解技能和法律素养的培训和锻炼。

“以前调解都是通过村规民约、社情风俗、道德舆论来促使当事人放弃不合理主张,但随着各类新型矛盾的不断涌现,道德力量有时无法招架,我们强烈感受到需要法院的业务指导和培训,从而提高我们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梁中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姚慧俊不由感慨道。他举了个事例。不久前,梁中社区所辖的一个物业公司与被拆迁人起了冲突,被拆迁人在未付清余款的情况下强行搬进安置房,物业公司请求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该纠纷,姚慧俊原打算采取强制措施将被拆迁人的物品强行拖出,但扬名法庭副庭长张国元咨询后了解到:被拆迁人虽未付清房款,但作为拆迁安置房而言,被拆迁人已享有部分产权,物业公司无权采取强制措施,其只享有请求付清余款的权利。最终姚慧俊放弃了原先的强行措施,改用温和的方式让被拆迁人付清了余款。

“虽然这两种制度还在探索阶段,未来还将遇到更多的挑战,但目前来看法庭的办案社会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对法庭的信任度、满意度和好评度。”庭长何英由衷地说道。据统计,扬名法庭今年1-8月份的调撤率82.6%去年同期上升5.7个百分点

众志成城 搭建定纷止争新舞台

“如果当时你们强硬判决,我就准备买把遮阳伞带着妻儿到市政府门口摆地摊……”现在这是句玩笑话,细细品味后发现其中蕴藏了张某很多的无奈和苦楚。26年前他因故意伤害致死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刑满释放后靠打零工过日子。2007年张某结婚后仍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然而妻子与父母的关系不断恶化,父母一怒之下将他们赶出家门。为顾全大局,弟弟张某某提出与哥哥“置换”房屋,让哥哥住自己的房子,自己与父母同住。

然而,2009年父母将房子秘密卖掉,弟弟变得无家可归。多次交涉无果后,弟弟向扬名法庭起诉,要求哥哥年底必须搬走。张某很无奈,说自己愿意搬走,但现在妻子正好怀孕,也没有钱在外租房。“这则案件的法律关系其实很简单,房产证上清楚写着弟弟张某某的名字,张某拒不搬迁的行为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但这则案件又比较特殊,简单一纸判决并不能解决张某的燃眉之急,使息诉服判。”承办法官汤然分析道。考虑到张某的户口已被父母迁走,致其无法申请廉租房,其妻子无法申请失业金,法官当即与金星街道联系,协助李某将户口迁回。之后,法官又联系南长区住房保障办公室,将张某目前困窘的状况讲明后,他们答应尽快帮张某办理廉租房手续。2010年8月8日,张某如愿以偿地搬进了南湖家园新房,法院仅半年的时间便为张某解决了住房问题。然而这仅仅是扬名法庭借力化解矛盾的一个缩影。

近两年,扬名法庭致力探索“案结事了”的最佳办案方法,避免硬性判决所引起的缠诉缠访、京闹访等不良循环,追求结案的彻底性和完整性。然而单靠法院的个体实力,不能达到当事人对法院化解矛盾能力的期望,为此扬名法庭构建合力化解矛盾网络体系,将涉及民生利益的政府部门列入诉调对接网络合力打造解纠纷的新舞台。2009年以来,扬名法庭借力其他社会资源共化解矛盾386件,占整个扬名法庭纠纷化解案件数量25.9%

 

                               

来源: 南长法院
责任编辑: 陆芳芳 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