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锡山法院以能动司法、主动服务为立足点,积极参与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通过出台有效制度,搭建社会管理新平台,挖掘和谐共建新渠道,落实民生服务新举措,形成了人民法院参与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独有特色。
着眼综合治理,优化三大机制,做好“晴雨预报员”
一是完善诉调对接机制。以人民调解一室四站为平台,以调解主任坐班法庭、重大纠纷法律指导前置等机制为载体,建立诉讼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的衔接共赢制度;协调司法局,健全村镇两级调解组织,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通报会,做到提前了解社情民意和案件动态,防范小矛盾的升级转化;加强与行政机关的沟通联系,邀请相关行政部门开展联合调解,充分发挥行政部门的非诉调解优势,对易引发矛盾的物业管理、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等案件,建议有关行政职能部门先行调解,努力在诉前化解矛盾。
二是优化未成年人审判机制。发挥少年庭法官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独特优势,从心理引导、疏导和矫治入手,紧扣先期预防、犯罪矫治、延伸关爱三大环节,开展“护蕊行动”, 做好“心灵导师”,有的放矢地解决未成年人的诸多心理问题,引导其健康成长。2009年,全院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同比下降31%,2010年1至10月份同比下降39.1%;探索社会矫正新路径,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各界的力量成立帮教小组,在重点企业建立“帮教基地”,联合制定监管措施,协同做好异地未成年缓刑犯的日常监管和法制教育工作。
三是实行风险预警研判建议机制。完善重点、重大案件报告制度,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司法审判领域中涉及社会管理和社会矛盾纠纷的苗头性、倾向性、源头性问题。针对高铁商务区、12个专业园区项目推进过程中涉及的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问题,法院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完善法律风险防控,制定工作预案,提出司法建议,避免群体性事件发生;加大司法建议力度,针对物业管理、银行信用卡监管、异地少年犯审前评估及入学门槛等问题,分别向相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从风险防范、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诸多有益的意见。
着眼和谐共建,实现三大对接,做好“服务联络员”
一是服务对接,开展“千名法官服务工程”。建立“院企共建”、“庭企共建”机制,以重点企业、涉拆迁村镇等区域为重点,精心组织“审务四进”活动,通过开展巡回审判、以案说法、法律讲座、法律咨询等活动,引导群众正确面对利益观,运用合法、合理的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是需求对接,构建法官挂联指导机制。以辖区各机关部门、四镇五街道为主体,以不同条线的具体需求为立点,确定相应的指导法官,负责具体法律指导工作。其中,各人民法庭对应与辖区各乡镇、村(社区)建立共建关系;民一庭与调解组织、工会、劳动仲裁部门、交巡警部门、保险业行会等建立共建关系;民二庭与台商协会、各重点企业等建立共建关系;刑庭、少年庭与社区矫正部门、关工委等建立共建关系;行政庭与各行政机关(部门)建立共建关系,共同做好社会事务管理及危机中的应对处理工作。
三是双向对接,创新“司法协理”机制。以东湖塘法庭为试点,与东港镇人民政府共建司法协理机制,聘请19名具有矛盾纠纷处置能力与经验的村治调主任为司法协理员,协助法院开展送达、调查、调解、息诉、执行、处访等工作,并通过季度例会等载体,积极反馈辖区的矛盾苗头以及群众对法律的需求,由法庭有针对性地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指导,从源头上避免矛盾发生。
着眼民生服务,切入三大载体,做好“百姓知心人”
一是以弱势帮扶为切入点,构建法律援助与司法服务的衔接机制。在四个法庭全部设立“法律援助民生服务点”,协同司法行政部门,为诉讼弱势方主动提供法律援助服务。自去年4月试点以来,“民生服务点”共接待当事人303名,176名当事人经过司法行政部门审批确定为法律援助对象,群众的基本诉权得以保障。
二是以尊重民意为切入点,构建“民意直通车工程”。在法庭内专门设立“庭训落实意见箱”和“法庭工作意见簿”,及时梳理群众意见,对存在的问题,落实责任,逐一整改,最大限度地了解民意、集中民智、顺应民心;以法庭为载体,向社会进行“办案全时制、服务全方位”承诺,采取预约开庭、假日法庭、巡回审判、24小时值班等形式,做到适需而为,因地制宜。
三是以妥处纷争为切入点,引入“民意调查”机制。以安镇法庭为试点,在处理基层多发的婚姻家庭、宅基地、相邻权及人身财产损害等纠纷过程中引入“民意调查”机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听取司法所村委组织的意见、与妇女主任、家族长者共同现场勘查等方式对案件始末进行深入调查,聚合社会力量,客观了解基层民事纠纷的背景情况,适度把握纠纷调处的具体尺度。今年1至10月份,仅安镇法庭就向100多名基层干部和30余村民进行乐民意调查,有效化解了10余件有矛盾激化苗头的案件,民事案件调撤率提升至65.7%。